【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产生于相同的历史时代,分别是东西方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人思想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目的、影响方面评述两人的治国思想
要求:①只选择其中一人评述;②限80—100字;③表述成文。
试从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以及主体改革力量等方面比较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以开国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也不泛有力挽狂澜以改革著称的宰相。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试回答:
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性质、特点有何异同?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指出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中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
(2)材料二中“务本”是指什么?“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这一历史史实的态度如何?
(3)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梭伦改革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提出了“公正”这一观念。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梭伦抑制了平民与贵族的过分的欲望,在“公正”的旗帜下将一个氏族社会引入了国家的轨道,私有制诞生了。“毫无疑问,二千五百年来私有制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只是由于侵犯了财产所有权的缘故。”梭伦改革中,解除债务的政策,无疑是对债权人的一种“侵犯”,但这种“侵犯”是一种执行社会公正的结果,是公正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措施。
雅典人民不负历史的厚爱,在梭伦之后二百年间,不断完善着公正的观念,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雅典在“公正”的旗帜下得到了一次重组的机会,雅典国家于是应运而生(除梭伦外,还有前此的拉孔和后来的克里斯提尼,都是雅典的改革者)。
试回答:有人说,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