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时代》周刊介绍到:“'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他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
B.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C.他的南巡谈话,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了基础 |
D.他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
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①主张男女平等的观念②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B.西方进化论的观念渐入人心 |
C.“民主、科学”已经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 | B.《资政新篇》 | C.《瀛环志略》 | D.《中外纪闻》 |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美国《纽约时报》评价道: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让人联想起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研究莫言作品可以参考
A.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 B.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
C.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 D.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