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扣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
代化工业文明转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
果是什么?
(4)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旧金山和约》规定,“将日本人民在制造上、打捞上及其他工作上的服务,供各该盟国利用,作为协助各该国修复其所损害的费用。”吉田茂内阁外相说:“赔偿,应该作为政治问题来解决。”1954年,日缅签订协议,日本在10年内向缅甸提供价值相当于2亿美元的实物和劳役赔偿,每年提供500万美元的经济协作,同时规定在日缅共同经营的实业里,日本要持股40%,日缅实现了经济政治关系正常化。1956年5月,日菲赔偿协议签订,日本拟以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形式在20年内向菲律宾支付2.5亿美元的民间借款,是年7月23日,日菲赔偿协议生效时,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苏哈托执政时期,日本对印尼援助总额为32250万美元,其中包括贷款和赠款250万美元,印尼对华关系逆转,掀起迫害华侨和反共高潮。日本的机械、化肥、化学品等工艺品涌入印尼,日本资本侵入印尼的农业、石油、渔业和制造业各个部门。日本所需的燃料和矿物性原料许多来自东南亚国家,如锡及锡合金占同类资源进口的96%,天然橡胶为98%。日本首相岸信介说:“日本是亚洲的日本……作为其代表去和美国握手,就会给日本增添光彩,也会给整个亚洲增添光彩。”
——摘自《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归纳二战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经济赔偿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经济赔偿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自然状态’是一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利……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政府的形式以最高权力,即立法权的隶属关系而定,既不可能设想由下级权力来命令上级,也不能设想除了最高权力以外谁能制定法律。所以,制定法律的权力归谁,这一点就决定国家是什么形式。”
——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的主要思想。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如何发展了洛克的思想的?
(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实现民主政治的认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司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他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他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梭伦
材料二北方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北魏颁布均田令,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露田加倍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70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还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摘自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说明梭伦是怎样使“他”重获自由的?这对于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推断北魏土地所有制有哪几种类型,并说明依据(不得照抄材料)上述材料反映梭伦改革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纵横双向发展说”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世界近代历史(1500~1900年)进程的一家之言。其主要观点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横向发展是指世界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取得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从而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纵横双向发展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载,到光绪末年,上海“租界内康庄如砥,车马交驰,房屋多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突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公审公廨、中西邮局、海关银行、领事馆、电报局、巡捕房、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上海居民职业分布为:农民4.14%,工业18.7%,商业、交通运输业、公务、人事服务、自由职业等为34.8%。
材料二以下是反映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竹枝词: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注:“爱皮西地”即ABCD)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民众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