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戊戌政变时,慈禧太后重训朝政,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予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从这段君臣对话的内容及其结果来看
①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中国落后的部分原因
②李鸿章是变法图强的倡行者
③慈禧太后主要关心自己及满清贵族的权力
④李鸿章认为旧法不能使中国富强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元朝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郡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表明元代的行省
①仅是地方行政机构,只有行政权
②是中央派驻地方,管理地方的机构,具有多种权力
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形式
④行省权力很大,代表中央行使权力
| A.②③④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A.知州“三岁一易” |
| 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
|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
|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
“统治集团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科举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
| B.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
| C.察举制有利有弊,总体看来,这一时期还起着重要作用 |
| D.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
“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二十等爵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
|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