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 ——《明史·食货志》材料二 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间,因各疆吏奏请,以次摊入地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日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保甲无减匿,里户不逃亡,贫穷免敲扑,一举而数善备焉。所不使者,独家止数丁而亩连阡陌者耳。 ——王庆云《熙朝纪政》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明朝和清朝赋税制度改革的显著特点。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这种赋税制度的积极作用。
(共30分)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陶甓公牍》曰:“(歙县)弥望皆瓦屋,……草房绝少,屋多建楼,大家厅事极宏敞,梁用松,柱用杉柏与银杏,皆本邑产。墙用砖,铺地以石,或用砖及木板,一门颜雕刻,费辄数十百金。但天井小,少窗,光线黑暗,此其所短。……溪山清丽,居此者如置身画图中,故人人有不忍轻去其乡之意。”徽州民居雕饰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最具代表性的棠樾牌坊群,从两头到中间都按忠、孝、节、义排列,以“义”为中心。
材料二民国《歙县志》云:“屋庐之制,因居山国,木植价廉,取材宏大,坚固耐久,……”。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明《五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商人致富后,即返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材料三《陶甓公牍》载:“旧建民房天井狭窄,光线黑暗,近年大为改观,士大夫之家,未有不高大门闾,明窗净几者。”晚近的徽派建筑风格中,加入了西洋的梯形窗、拱劵门,甚至以英文字母为装饰。绩溪上庄制墨名家“胡开文”家族,就遗留有西洋式的门楼。
(1)根据材料一总结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二分析其成因。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分析近代徽派建筑的变化及其原因。
(3)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徽派建筑风格变化的认识。
(共26分)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曾使西方陷入长久的梦魇,而当时的苏联却“风景这边独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决定以一个野心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来代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目标就是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
与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和经历大萧条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
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几十年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前苏联)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材料三(罗斯福)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新政)代表了一种应付经济危机的大胆的人道主义方法;它也保持和重新肯定了美国对其民主制度的信心——而且是在民主政体在其他地方摇摇欲坠或受到威胁的时候做到这一点的。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深刻教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这句话的理解。
(2)据说罗斯福新政亦曾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在经济举措方面与苏联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给我们的启示。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以农立国……山林河川若是破坏了,民众就被迫流亡,统治者也就统治不下去了。“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管仲认为管制山林川泽,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河川泽封禁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必须按照规定的时节开放,让人们充分利用其间的生物资源。“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管子·地数》)“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管子·八观》)管子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措施是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的……可见保护环境必须以法律的手段来实施才可有效。
——摘编自李素平《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
材料二“雾都”“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更令人震惊的是,1952年12月4日……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有四千七百多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大雾之后几个月,又有八千多人死于非命,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
1954年,伦敦市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控制烟雾排放;1968年修正《清洁空气法》;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规定了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伦敦市政府还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鼓励市民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自行车,开辟更多的绿化带,以及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
英国政府对排污行为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例如,《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等法律规定,污染工业必须采取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另外,伦敦市中心还设立了污染检测点,警察可拦截有过多排污迹象的汽车对其进行测试,并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
—一摘编自唐佑安《伦敦治理“雾都”的启示》
材料三室外空气和水污染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健康和非健康损失的总和约相当于每年1000亿美元(约相当于GDP的5.8%),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导致肺癌、呼吸系统疾病等肺部疾病发病率上升……水污染正在进一步加剧中国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致使水资源短缺总成本约占GDP的1%……中国对自身面临的污染挑战进行这项具有突破性的评估,表现出它对解决问题的决心之大。
——2007年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的合作研究报告《中国环境污染损失》
(1)根据材料一回答,管仲重视环境、保护自然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雾都”,“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的原因及英国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途径。
(3)中国对解决自身面临的污染问题“决心之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93年的马戛尔尼访华,在马戛尔尼使团启程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写了一封信,告知马戛尔尼勋爵奉命访华。信件的英文内容如下: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表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郭世勋不敢如实地翻译和转奏,便将信译成汉文并作了修改,其译文如下:
“……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粤贸易,素沐皇仁。令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礼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恩施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
从这封信件的不同“译本”中,反映了中、英两国怎样的外交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一·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壬子( 1792年),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昭裢《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如君主与贵族的契约关系、贵族的政治权利和君权有限、对王权限制的宪章。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洛克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三权分立的观点。孟德斯鸠则提出,三权不仅要分立,而且要相互制约。
——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等
材料三 1909年8月23日清廷颁布了《资政院章程》。资政院“以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议员分钦定和互选两类,……资政院的职权有:一、国家财政的收支预算;二、财政收支决算;三、税法及公债;四、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订;五、其余奉特旨交议的事件。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宣统三年四月十日(1911年5月8日),颁布新订内阁官制,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任命奕助为总理大臣。阁员13人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汉人占4人,……责任内阁只对君主负责,内阁总理及各大部大臣由君主任命,……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说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设立都体现了分权”这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分权”目的有何区别?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权力制约思想形成的背景。以近代英国政体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在达到中央集权的同时,又是如何通过分权避免专制的?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晚清改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