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 A.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 |
| B.《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 |
| C.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 |
| D.“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 |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最先出现在交通运输业,其主要原因是( )
| A.当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最为落后 |
| B.太平天国阻碍了清政府的河运 |
| C.中国传统的航运因列强侵略而衰落,兴建新的海运,有利可图 |
| D.清政府试图夺回贸易主权,以求制夷 |
下列中国轮船业发展进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
| B.洋务派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
|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垄断全国的轮船运输业 |
| D.新中国成立后由较快发展到比重下降 |
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
|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
| 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 )
| A.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矛盾 | B.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
| C.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相互交织 | D.帝国主义封锁和国内反动势力的破坏 |

下列四幅图表中,最准确地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