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阿尔巴尼亚作了如下叙述:“阿尔巴尼亚整个领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相连,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阿尔巴尼亚人民同美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铁托集团进行着不屈的斗争。”以上叙述( )
| A.真实反映了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状况 |
|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 C.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
| D.说明当时中国“左”的思想意识比较严重 |
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 B.强调博爱与平等 |
| C.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 D.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
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这表明他
| A.深受儒家道德哲学的影响 |
| B.倡导功利主义的伦理价值观 |
| C.反对超越自我,追求理想人格 |
| D.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
十年探索后期、文革前夕的中国面临对内探索遭遇曲折、经济困难,对外国际关系紧张的局面,196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毛泽东要求全党把三线建设当作很重要、很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他表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要搞第三线基地,只有那么多钱呀,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 A.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 |
| B.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
| C.“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 |
| D.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
建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导致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左倾思潮出现 | B.一五计划完成 |
| C.中苏关系恶化 |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
|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
|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
|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