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材料三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1)材料一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申报》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进步现象提供了哪些视角?并简要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民主”出现频率的变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驶之。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即"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
--摘编自法国《1791年宪法》
材料二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岁者,……均有行驶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驶。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请回答:
(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该原则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那部著作?
(2)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即使分散着的人们一一相继地被某个个人所奴役,无论他们的人数可能有多少,我在这里就只看到一个主人和一群奴隶,我根本没有看到人民和他们的首领。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善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之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画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即不可能也,亦不可望也。
——宋教仁1913年3月《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良善政治”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污秽……如故”?
(3)简述法国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国的建立,在欧洲广泛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切实可行——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初在反对拿破仑一世的解放战争中,一些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主张把居住在欧洲境内的所有日耳曼血统的人统一到一个民族国家之内。普法战争使德国完成了统一。19世纪60、70年代,以操德语或日耳曼语的居民实现政治统一为目标的理论和主张,后来发展为反映德国大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扩张野心的沙文主义思潮,又名“泛日耳曼主义”、“泛德意志主义”。——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出现了各种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团体,最有名的是1891手成立的泛日耳曼同盟(又译泛德意志同盟)。——同盟的机关报《泛日耳曼报》炮制和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学说和理论。
——摘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以北美为例说明“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的历史条件有哪些?独立后的美国在民主法制道路上是怎样不断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德国民族主义在普法战争前后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不同影响。
(3)通过对上述两则材料的综合阅读与思考,谈淡在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崇尚怎样的民族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的东西,
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
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用一句话评价其历史作用?
(2)归纳材料二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影响。
(3)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各侧重于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宣统末年,国民革命革到了苏州,清廷在江苏的最高行政长官程德全也起来革命了。他命衙役准备了一根长长的竹杆,到得大堂屋檐下,手起杆举,挑落了几块檐瓦。巡抚衙门前,立即挂起了“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程德全宣布,革命成功!清廷江苏巡抚大人,立马成了民国的总督。
材料二 1924年初,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材料三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 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1)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之时的一个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请结合所学,解释“情势”。
(3)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旧三民主义中有何体现?
(4)根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概括当时“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的主要表现。进入到21世纪,“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基本实现,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