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将一长势良好的健壮植株在密闭玻璃罩内培养,并置于室外,用CO2测定仪测定玻璃罩内CO2浓度某一天的变化情况,绘成曲线如下图甲所示。下图乙表示该植株处于光照下的一个叶肉细胞,a表示该细胞的线粒体进行细胞呼吸放出的CO2量,b表示该细胞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这一天内植株生长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1)如图甲所示,从16时到18时,叶绿体内ATP合成速率的变化是          。若D点和E点所对应时刻的温度相同,则D点时的光照强度        (>、=、<)E点时的光照强度。
(2)如图乙所示,适宜光照条件下,光反应产生的并能够为暗反应所利用的能源物质是             ,暗反应产物转变成纤维素的场所是            。
(3)假设密闭玻璃罩内植株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的光合强度一致,图乙表示该植株的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那么,当在图甲中D点时,图乙中a       (>、=、<)b。
(4)若先将该植物的叶片在同温度下暗处理1 h,暗处理后重量减少3mg,随后立即再光照1 h,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增加3mg。则该植物叶片光照1小时的真正光合速率为        。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普通番茄细胞中含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控制细胞产生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会破坏细胞壁,使番茄易软化,不耐储藏。下图1为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软化番茄新品种的操作流程的部分示意图,图2为番茄细胞抗软化机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需要的工具酶有,过程③目前采用最多的方法是,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抗软化特性,还需要进行
(2)抗软化番茄细胞在组培时需要经过过程才能诱导出试管苗,其培养基中加蔗糖而不加葡萄糖的目的是
(3)根据图2分析,番茄抗软化的原理是两个基因转录出的mRNA,从而阻断了的表达。
(4)上述抗软化番茄可通过花粉将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传播给近缘植物而造成基因污染,其原因是

大肠杆菌有许多菌株,菌株A:met- bio- thr+ leu+ thi+(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甲硫氨酸、生物素),菌株B:met+ bio+ thr- leu- thi-(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苏氨酸、 亮氨酸和硫胺)。科学家Lederberg和Tatum曾做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

(1)菌株 A 和 B混合培养几小时,把细菌细胞洗涤后涂布在基本培养基的固体平板上,发现长出了若干野生型菌落,对此实验现象可作出三种假设:
①营养上发生了互补,即菌株 A 所需的met- bio-从菌株 B 泄漏得到,菌株 B 所需的thr- leu- thi-从菌株 A 泄漏得到。


(2)为了证明上述假设①,有人设计了一种 U 型管(如右图),中间有过滤器隔开,细菌不能通过,但培养液和营养物质可通过,实验如下。请你补充相关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①在U型管中加入
②U型管两端各加入菌株 A、菌株 B,培养几小时;
③将U 型管两端的细菌各自取出后,,观察其数量和存活状态。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菌株 A 与菌株 B 不可能通过营养互补产生菌落
( 3)发现大肠杆菌野生型菌株对青霉素有抗性。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菌株生长的影响,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请补充组别2的相关信息。

组别
培养基中的添加物
野生型菌株
1
100μg/mL蛋白质H
生长正常
2


3
2μg/mL 青霉素+100μg/mL蛋白质H
死亡

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甲、乙两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填字母)。
(2)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
(3)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
(4)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河蚌属于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营养级。
(5)若河蚌从小球藻中获得的能量3/5,从水蚤中获得的能量为2/5,则河蚌增加10 g体重,最少需要小球藻g。
(6)下图a是某段时间内湖泊中小球藻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下图b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图为“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操作示意图,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上图C、E步骤都加入蒸馏水,但其目的不同,分别是
(3)上图A步骤中所用酒精必须是经过的才能使用,该步骤的目的是
(4)为鉴定A中所得到的丝状物的主要成分为DNA,可滴加试剂后沸水浴,如果出现则证明该丝状物的主要成分为DNA。

某科研人员为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长势一致的萝卜幼苗随机分为若干组,每组2株。
②配制四组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A=2.500mg/L、B=3.125mg/L、C=4.165mg/L、D=6.250mg/L。
③用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分别处理四组萝卜幼苗,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对幼苗叶绿素含量测量数据如右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随着萘乙酸浓度的升高,萝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逐渐
(2)有人指出本实验的操作步骤①、②均存在缺陷,不仅无法证明萘乙酸的作用,也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②
(3)本实验还获取了不同浓度萘乙酸对样品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注:E用等量蒸馏水处理):

处理
样品鲜重(g)
单位质量样品鲜重中可溶性蛋白含量(mg/g)
A
0.51
11.05
B
0.51
11.03
C
0.56
10.82
D
0.54
10.06
E
0.61
9.97


由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单位质量样品鲜重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的组别是。表中数据(是/否)支持萘乙酸能够增高萝卜幼苗单位重量中蛋白质含量,原因是。欲确定使用萘乙酸的最适浓度,应该在浓度范围内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其精确值。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