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B.否定信仰上帝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D.挑战教会权威 |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 B.救亡图存 | C.反抗外来侵略 | D.反对专制统治 |
“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 D.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