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依法治国”方略 |
据日本共同杜报道,2014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修改教科书审定标准,要求在涉及近现代史时能够尊重政府观点。4月4日,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明年春天启用的小学教科书审定结果,出版社会科教材的国家公司首次将“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与“竹岛”(韩国称独岛)表述为“日本固有领土”,并规定今春申请的初中教科书开始适用新标准。对此,中韩两国均提出抗议。以上事实表明日本
①公然挑衅邻国的国家主权②破坏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③向民众灌输军国主义思想④挑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
C.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
《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
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
“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适应,他适用于所有的人并且是永恒不变的。……人类用立法来抵消它的做法是不正当的,限制它的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被允许的,而要消灭它则是更不可能的……它不会在罗马立一项规则,而在雅典立另一项规则,也不会今天立一种,明天立一种。有的将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期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的法律。”下列文献能体现这一法律理念的是:
A.《独立宣言》 | B.《中华民国约法》 |
C.《联合国宪章》 | D.《天朝田亩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