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4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 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4 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6 分)
材料一两年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
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证他们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建议,是可以
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建议,而斗争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的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盟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盟会企图将战争的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
②材料一、材料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③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有何评价?
材料一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安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机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
——王荣堂、姜德昌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地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一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住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
——《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四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向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了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英国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有何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种变化对英国的世界经济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三、四,指出材料反映了美国怎样的“科技兴国’战略?对美国的世界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据下图回答
(1)A、B两国是岛国,国内市场狭小,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却表现出消极和积极两种态度。试结合史实,简要归纳出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以及对其造成的不同影响。
2、A、B两个国家采用了怎样的政体形式?为什么采用这种政体形式?
19世纪末,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呈现哪些新特点?
材料一: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决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即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
---《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1)材料一《共产党宣言》是哪一年发表的?它的发表标志着什么?世界历史背景是什么?(2)材料二的大会是哪一年召开的?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什么?(3)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什么必然联系?(4)请谈你对马列主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