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甲所示,是某兴趣小组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分别作出R1、R2的U﹣I图象.小明利用R1、R2两个电阻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电路,此时,电流表示为0.6A,则:
(1)R1的阻值大小?
(2)在图乙的实验中R2的阻值为多少?
(3)此电路1分钟内R1、R2消耗的电能之和是多少?
(4)如果小红将R1、R2串联,接入6V的电源两端,则通过R2的电流是多大?
李瑞同学在参加六盘水市物理实验技能大赛时,对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设计与进行实验】
①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②闭合开关,用电压表测出L 1两端的电压;
③在测L 2两端的电压时,李瑞同学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点不动,只断开A点,并改接到C点上;
④测出AC间的电压。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 ;
(2)李瑞同学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测出L 2两端的电压? ,为什么? ;
U AB/V |
U BC/V |
U AC/V |
2.4 |
1.4 |
3.75 |
(3)方法改进后,实验数据记录如上表,李瑞同学分析后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压不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他的结论与猜想是否相符 ;这个实验在设计方案上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写出一条)。
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 台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 刻度线处,若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 调,直到天平平衡;把一块体积为20cm 3的矿石放到天平左盘称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 g,密度是 g/cm 3。
如图甲所示,是科技迷小明制作的"真空炮"模型:在一根两端开口、内壁光滑、水平放置的透明塑料管左端管口处,放置一枚弹丸;管口两端各有一块可自由开合的挡板;靠近管口右端连接一抽气机。抽气一段时间后,迅速将挡板1打开,弹丸便可冲开挡板2从管右端射出。
弹丸从管口射出的出口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A. |
与弹丸的形状有关 |
B. |
与弹丸的直径有关 |
C. |
与塑料管的长度有关 |
小明在塑料管壁两侧安装了多套光电传感计时器,用于测量弹丸在管中不同位置的运动速度。
请完成下列各实验步骤的填空:
(1)抽出挡板1时,弹丸受到的动力来自于其两端气体的 。
(2)探究猜想A时,控制其他因素相同,分别用球形与弹头形弹丸进行实验,测得弹丸速度大小随运动位置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出口速度较大的是 弹丸。
(3)探究猜想B时,小明仅换用底面直径不同的两枚弹头形弹丸重复上述实验,发现直径越小的弹丸,出口速度越小。你认为直径小的弹丸出口速度小的原因可能是 。
实验小组完成了"探究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的实验后,得到"电源两端电压总大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的结论,这与之前"电源两端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的猜想不符。老师引导同学们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继续进行了深入探究:
(1)测量电源及灯泡两端电压。电压表接在CD两点,是为了测量灯泡 的电压,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是 V。
(2)测量电路中导线的电压。测出导线BC间的电压大约为0.05V,由此得知导线分压可能是造成结论与猜想不符的原因。为了能更明显地观察到导线分压的现象,应选择较 (选填:"粗"或"细")的导线,原因是 。
(3)完成以上步骤后,他们准备测量开关两端的电压,你认为这一步骤是否有必要,理由是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到了如下器材:白纸、玻璃板、完全相同的a、b两物块、一枚细针。
请完成下列各实验步骤的填空:
(1)如图甲所示将白纸铺于水平桌面上,再把玻璃板竖直置于白纸上,即保证玻璃板与白纸是相互 的,并在白纸上记录下玻璃板所在位置。
(2)将物块a竖直置于玻璃板前的白纸上,记录下物块底部所在的位置CD,如图乙所示。此时,在一定光线条件下,便可透过 观察到物块a正立的像,接下来,小明将物块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
(3)小明记录下物块b底部所在的位置CˊDˊ,取出白纸并沿玻璃板底部所在的直线对折后,用一枚细针沿线段CD扎数个眼,打开白纸,发现线段CˊDˊ上也布满了针眼。结合步骤(2)的结论分析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 关系。
(4)为了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以乙图的视角来看,小明将物块a绕C点顺时针旋转至乙图虚线所示的位置后,为了再次确定像的位置,物块b应绕Cˊ点 (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记录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