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苏某书记载:“迩来我国服用人造丝织品者亦渐增多,纺制人造丝之厂固所鲜见,即织人造丝布者亦寥寥无几。致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从实质上反映了
| A.外国商品具有竞争优势 | B.中国成为外国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
| C.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D.中国百姓收入提高,生活富裕 |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 | "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 B. |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
| C. | "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 D. |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 | 孟子的"仁政" | B. |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
| C. | 王阳明的"心学" | D. |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A. |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 B. |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
| C. |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 D. |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
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 A. | 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
| B. | 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
| C. | 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
| D. | 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 | 国民党"一大"召开 | B.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 C. | 《双十协定》的签订 | D. |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