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慨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形势。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冷战结束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亲躬自断之。
------清.康熙帝
材料二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弊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3)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荀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荀子认为统治者政治上应该怎样做?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历史作用的认识。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所谓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人权宣言》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与其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体现了什么原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35分)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役主要来源于小农经济……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中国沿海成为列强入侵的基地和突破口,有力地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打造蓝色经济就是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促进海洋、临港、涉海产业的大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维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当前我国打造蓝色经济与近代列强在利用中国海洋问题上有何本质区别?

(25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l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新中国从l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回答: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4分)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分)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4分)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6分)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