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l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此段史料中可得出的历史信息不正确是
A.有线电报最早进入上海是在洋务派创办军事企业期间 |
B.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帮助 |
C.近代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
D.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用 |
下列对《资政新篇》评价有误的是
A.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
B.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
C.由于缺少必要的条件,并没有真正实行 |
D.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鼎盛时期 |
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上述观点
A.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肯定了中国抗击侵略者的正义性D.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明代的内阁与清代的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全国政务 | B.参与决策,并决定朝廷事务 |
C.参与机要政务,无决策权 | D.负责全国各地的军事事务 |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相互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决,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明朝内阁地位的提高 |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
C.废除丞相后政治腐败 |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71%士族子弟,16%寒素子弟,13%小姓子弟),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