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国际组织的资格要求是:必须是一个能够管理其本身的对外事务,并且愿意而且能够履行该组织协定条款——它的宪章——所规定的成员义务的国家。按照这些义务,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并提供所要求的经济和金融信息。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该国际组织( )
| A.对生产领域投资使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发展 |
| B.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 |
| C.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 |
| D.需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l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中国开始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历史知识中,“事实”和“解释”并不相同。学习历史就要知道如何分辨两者的区别。以下的历史叙述中,属于“解释”的是
| A.西周建立后对所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采用封邦建国制 |
| B.宗法制保证贵族的政治特权,稳定内部统治秩序 |
| C.商鞅提倡军功,规定爵位为二十级,有军功者,依等级授爵 |
| D.孔子整理古典文献,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 |
“省”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开始设立三省作为中央机构 | B.唐朝的三省分别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 |
| C.元朝以行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 | D.明朝以军机处取代中书省的职能 |
《明史纪事本末》卷14记载:“(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这说明
①明初仍曾存在过宰相制度 ②朱元璋设科举的目的是实心求贤
③当时的科举以“文词”取士④明初曾废除过科举制度
| A.②③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的推行 | B.丞相制度的废除 |
| C.内阁地位的上升 | D.军机处的设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