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一位英国官员说:“帝国就是饭碗问题。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以下各项,未能正确反映这段话的含义是
A.以上言论中的“帝国主义”意味对外侵略扩张 |
B.发动对外战争的目的之一是转移国内阶级矛盾 |
C.帝国经济依赖于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 |
D.通过帝国主义政策解决经济危机和避免战争 |
福利国家的本质是国家对社会问题进行干预,用国家的力量来调节财富的分配。这其实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一种调整。这表明“福利国家”制度
A.使国家承担了社会救助的责任 | B.涉及范围是社会低收入人群 |
C.实施前提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 | D.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
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
下图系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文献,其中收录了“国难期间大家要厉行节约倡用国货”、“洋货畅销是全国同胞的耻辱”、“用国货就是实际救国”等 多条标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五四运动推动了这次国货调查
②洋货与国货之间存在市场竞争
③国货物美价廉,深受百姓喜欢
④工商界激发公众用国货的热情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从国民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 B.抗日战争的胜利 |
C.红军长征的胜利 | D.解放战争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