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胞免疫中,致敏T细胞(即下图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2)。前者指致敏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致敏T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⑴人体内的致敏T细胞来自___ ____的增殖、分化。
⑵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致敏T细胞产生并以____ ___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_______(流入/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
⑶图2中的FasL又称死亡因子,Fas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一般来说,控制FasL的基因 (是/否)只在致敏T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
①Fas和FasL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 ____功能,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______ (是/否)共存于一个细胞中。
②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此时,肿瘤细胞内Fas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是_______ 。(升高/不变/降低)
③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目前,应对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请根据Fas和FasL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排斥的思路。
下图甲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得叶片吸收和释放气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假定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不变),图乙和图丙表示天气晴朗时某作物一昼夜内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情况。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B点和A点相比较,B点叶肉细胞中特有的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是 。光照强度由A到C范围内,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植物体合成有机物的速率 ,C3化合物的量 。(增加、减少)。
(2)用生长旺盛的水稻叶片提取和分离叶绿素时,在滤纸条上色带最宽的色素是 。
(3)图乙和丙中,最可能代表夏季一昼夜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情况的是图 。
(4)图乙中,作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间是 。S1、S2、S3表示曲线与时间轴之间围成的面积,已知该作物能正常生长,则S1、S2、S3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 。
(5)图丙中,时间D—E内二氧化碳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
(6)光合产物从叶片中输出的快慢影响叶片的光合速率。若摘除花或果实,叶片光合速率随之降低的原因是 。
根据右侧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是,除此之外,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中,还可通过进入生物群落。碳主要以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它们与同区域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
(4)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的流动,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在代谢中利用,因而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若图中②的种群及相互间关系如图所示,设E种群的含碳量为5.8ⅹ109kg,B种群的含碳量为1.3ⅹ108 kg,则A种群的含碳量至少是。
下图为一对夫妇的遗传分析图,其中白化病由基因a控制,色盲基因由b控制,图中与白化病和色盲无关的染色体省略,请回答:
(1)白化色盲患者的基因型是,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白化色盲患者的概率是。
(2)丙与戊结合形成的个体的性别是,这对夫妇再生一个与此个体表现型相同孩子的概率是。
(3)画出图中乙、丁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并标明染色体上的基因
(提示:只画本题相关的染色体,其他染色体不画)。
牵牛花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叶的形态由一对等位基因W、w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下表是三组不同的亲本杂交的结果:
组合 |
亲本表现型 |
子代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红色阔叶 |
红色窄叶 |
白色阔叶 |
白色窄叶 |
||
一 |
白色阔叶×红色窄叶 |
415 |
0 |
397 |
0 |
二 |
红色窄叶×红色窄叶 |
0 |
419 |
0 |
141 |
三 |
白色阔叶×红色窄叶 |
427 |
0 |
0 |
0 |
(1)根据哪一个组合就能够分别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显性类型?
(2)写出每个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
① ②___________ ③____
(3)第三个组合的后代是红色阔叶,让它们自交,其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问题。请回答:
(1)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植物向光性现象解释有三种观点。
观点一:单侧光导致了生长素由向光侧转移到了背光侧;
观点二:单侧光导致向光侧生长素分解;
观点三:单侧光导致向光侧产生了抑制生长的物质。
某生物小组为探究植物向光性的机理,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通过对A、B、C、D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观点一;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支持观点二;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支持观点三。
(2)为探究赤霉素的某一生理作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器材: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表面未经消毒的辣椒种子200粒、蒸馏水、脱脂棉、培养皿、恒温箱等。
实验目的:验证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实验程序:种子消毒→浸种→分组→恒温培养→观察记录。根据某次实验的观察得到以下记录:
第2天 |
第4天 |
第6天 |
第8天 |
第10天 |
第12天 |
第14天 |
|
实验组 |
10% |
50% |
90% |
97% |
97% |
97% |
97% |
对照组 |
0% |
10% |
50% |
70% |
80% |
90% |
97% |
回答问题:
①本实验设计方案中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实验设计方案应记录什么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据表格中数据记录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