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固氮是指将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的过程。
I.最近一些科学家研究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实验氮的固定一电解法合成氨,大大提高了氮气和氢气的转化率。总反应式为:N2(g)+3H2(g)
2NH3(g),则在电解法合成氨的过程中,应将H2不断地通入_________极(填“阴”或“阳”) ;向另一电极通入N2,该电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据报道,在一定条件下,N2在掺有少量氧化铁的二氧化钛催化剂表面能与水发生反应,主要产物为NH3,相应的反应方程式为:2N2(g)+6H2O(g)
4NH3(g)+3O2(g) △H=Q。
(1)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2)取五份等体积N2和H2O的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3),分别加入体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在温度不相同的情况下发生反应,反应相同时间后,测得氮气的体积分数
与反应温度T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则上述反应的Q________0(填“>”、“<”或“=”)。
(3)若上述反应在有催化剂的情况下发生,则下图所示的a、b、c、d四条曲线中,能表示反应体系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图中△H的绝对值为1530kJ·mol-1。
III.目前工业合成氨的原理是:N2(g)+3H2(g)
2NH3(g) △H=-93.0kJ/mol。
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II中的数据,则O2(g)+2H2(g)=2H2O(g)的△H=______________。
(2)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N2和3mol H2混合置于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8mol。
①达平衡时,H2的转化率α1=______________。
②在相同条件下,若起始时只将NH3置于该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NH3的转化率为α2,当α1+α2=1时,则起始时NH3的物质的量n(NH3)=_____________mol。
课本的第27页介绍了一种热带雌蚕蛾为了吸引同类雄蛾会分泌出叫“蚕蛾醇”的物质。
蚕蛾醇有多种顺反异构体,如请回答:
(1)蚕蛾醇共有多少种顺反异构体(含自身)。
(2)当分子中有1个碳原子分别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该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则该蚕蛾醇手性碳原子数为。
(3)该蚕蛾醇的分子式为。
(4)该蚕蛾醇不具有的性质是(从下面序列中选择序号填入)
①与钠反应②氧化③加聚④加成⑤NaOH中和反应
有机物A 0.02 mol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 CO2和2.16g H2O,无其它物质生成。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写序号)
| A.该化合物肯定含O元素 | B.该化合物可能不含O元素 |
| C.该化合物肯定不能和Na反应 | D.该分子中C:H的个数比为5:12 |
⑵若A为烃,且它的一卤代物只有一种结构,此烃的结构简式为:。用系统法命名为:。此烃共有种同分异构体。
⑶若A为一元醇且不能被氧气催化氧化。则A的结构简式为,其名称(系统命名)为,1mol醇A与足量钠反应,可生成H2的体积为L(STP)
(4分)(1)苯与浓硝酸、浓硫酸的混合物在温度100~110℃时的主要反应
(2)2-丁醇被氧气催化氧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
烟气中NOX是NO和NO2的混合物
(1)根据废气排放标准,1 m3烟气最高允许含400 mg NOx。若NOX中NO质量分数为0.54,则100 m3烟气中最高允许含NOx __________L(标准状况),最高允许NOx分子数目为。
(2)如果用溶质质量分数为0.106的Na2CO3水溶液(密度1.1 g/mL)作为NOx吸收剂,该碳酸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mol/L。
(3)已知:

(NO
不能直接被Na2CO3水溶液吸收)
1000 m3(1)中所述烟气尽可能被(2)中所述Na2CO3水溶液吸收,至少需要L Na2CO3水溶液(保留2位小数),烟气中NOx(填“能”或
“不能”)被除尽。
(16分)
有五瓶损坏标签的试剂,分别盛有硫酸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硝酸钡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氯化铜溶液,为了确定各瓶中是什么试剂,将它们任意编号为A、B、C、D、E。观察发现,C试剂颜色为蓝色,其余为无色;四种无色试剂A、B、D、E用小试管各取少量,两两相互滴加,反应现象为:A与其余三种混合无明显现象,B与D出现白色沉淀,B与E无明显现象,D与E混合有气泡产生;A与C混合有蓝色沉淀。由此,可判定各试剂瓶中所盛试剂为(用主要成分的化学式表示):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另外,请写出下面的离子方程式:
(1)B与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与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与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