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舌尖上的浪费 |
200O亿元,是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掉的粮食价值;2亿人,是一年倒掉的食物可以解决口粮的人数。“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
舌尖上的节约 |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我是“光盘”! |
舌尖上的中国 |
《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融合,加上国际化的运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
(l)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说明当下国人重视“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和开展“光盘”行动的依据。
(3)结合材料“舌尖上的浪费和舌尖上的节约”,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出两条方法论的建议。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
材料一表
年份 |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元) |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
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 |
2008 |
43.7 |
275.3 |
8749.3 |
2.8 |
2009 |
41.0 |
295.3 |
10183.7 |
3.0 |
2010 |
41.1 |
306.0 |
12579.8 |
3.1 |
2011 |
40.4 |
471.4 |
19305.4 |
4.1 |
2012 |
39.3 |
491.0 |
22706.2 |
4.4 |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
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材料一 读书开启民智
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系列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
材料二 书法陶冶情操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对于此项举措,少数同学认为随着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习惯了用键盘敲字,而且"键盘"拥有"毛笔"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现在学习书法没有必要。
(2)假如你是学校书法宣传大使,请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服少数同学。
材料三财政助力文化
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顺利开展,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培育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继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3)结合材料三,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从春秋战国的吴越文化到唐宋的文人荟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一个"文化湖州"。最近,该地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形式多样和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改传统的"送文化"一元主体线性结构为"文化走廊"(以五访形式在不同区域间开展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多元主体网状结构,开创了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崭新局面。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在收藏市场上紫砂壶受到藏家的热捧,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造假现象,生产经营仿冒艺术大师作品的公司从中获利丰厚。当记者询问被侵权艺术家为什么不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得到的回答是:如果打官司,结果只会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得不偿失。
(2)请你评价材料中公司或艺术家的行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工业大省正在兴起一股"机器人换人"的浪潮。该省某地区截至2013年7月已有15个"机器人换人"改造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企业生产用工平均减少25%,人均产出提升30%,产品合格率提升2.8个百分点。同年1-7月,该地区相应的技改投资达104.42亿元,同比增加60.7%,占工业投资比重的88.6%。作为工业大国,201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15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面对诱人的前景,我国近年来已建成30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1)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合理性。
(2)"机器人换人"后,有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机器人创造的,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反驳这种观点。
材料二人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根据中央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6月18日正式启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活动将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
材料二 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回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2)依据材料二,请你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知识,就着力解决党的作风问题提几项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