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材料一下图为北京市地形图。
材料二 2012 年 7 月 21 日至 22 日早 8 点左右.图示地区遭遇 61 年来最大降雨,平均降水全达到 170 毫来.全市受灾人口 190 万人,损失近百亿元,造成 78 人遇难。
从地形角度分析北京市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原因井写出这次暴雨可能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咨(至少两种)。
读下面材料以及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某区域同一条河流上游、下游河床剖面示意图,图中数值分别是河堤高度、河床宽度、河床的经度和纬度。
材料二下图是该河流某水文站测得的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月均气温和月均径流量曲线图。
材料三下表是该河流中下游洪水灾害历史统计资料。
年份 |
前206年-1950年 |
1951年-2000年 |
河流决口 |
1561次 |
13次 |
灾情等级比 |
特大水灾:21.6% 大水灾:44.7% 一般水灾:33.7% |
特大水灾:18.3% 大水灾:471.1% 一般水灾:34.6% |
(1)河流截面甲段的两岸河坦相距约米(取整数),河流截面乙段河水流向为;在甲、乙两河段中,位于上游河段的是。
(2)上图中能正确反映甲河段河水流向以及与地下水补给关系的是________,并析这种补给关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该河流中下游多洪水灾害的原因,其根本的治理措施是什么?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的①②③三大河流中,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________ (填序号),其发源地在我国的________(填省区)。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和学者专家率先提出了该河流域经济开发的设想,你认为该河流域经济有哪些项目可供开发?
(2)图示的①②③河流中,河流________ (填序号)穿越了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圈,该经济核心圈的经济结构逐渐向轻型化转变,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印度河一年有两次汛期,一次发生在3—5月,一次发生在7—8月,试分别说明导致该河两次汛期最主要的河水补给方式________ 。
读甲、乙两河流水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18世纪开始,沿乙河各国都十分重视以防治洪涝灾害为目的的河道整治,纷纷采取了建造堤防、修筑堰坝和船闸、开挖人工运河、疏浚河床淤泥等众多的工程措施治理河道、改造河道。乙河流域各国十分重视水电的梯级开发。它们采取自主建造或者联合修建的方式,在干流上兴建了几十座各级梯级水电站,并已基本实现成龙配套。乙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其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到沿岸各国的利益,各国按照在建投入的比例来合理地分配电能。六七十年代是乙河流域各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废弃物排放量急剧增加。严重的环境污染及群众逐渐增强的环保意识迫使政府制订了严格的排污标准及环保法案,并加强了监督和治理的执法力度,废水、废气和废物未经处理达标,不得排入河流和大气。
(1)简述A工程对甲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乙河航运发达,是所在大洲的“黄金水道”,该河航运发达的原因是()
①该河水流流速快,行船速度快②无冰期,通航时间长
③随着众多人工运河的开挖和河道的渠化,极大地改善了该河的航运条件
④该河夏季水量大,利于航运⑤沿岸各国经济发达,货运量大
(3)乙河有哪些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4)试分析甲、乙两河流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同之处。(提示:从气候气候条件、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特征等角度分析)
湄公河是亚洲最大的国际性河流。结合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湄公河源于我国的________ 山,共流经________个国家。
(2)目前,湄公河的开发主要在水力资源方面。这里将陆续建设梯级电站,形成总装机容量达1555万千瓦的水电群体。简述湄公河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3)湄公河梯级电站主要集中于中下游河段。简要说明上游水电站稀少的自然原因。
(4)湄公河下游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________。简述其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2)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