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记录了欧洲列强在19世纪的经济状况,表1、表2数据共同反映出
| 表1:欧洲列强GNP(1840—1880) |
|||||||
| |
1840 |
1860 |
1880 |
||||
| 俄国 |
11.2 |
14.4 |
23.2 |
||||
| 法国 |
10.3 |
13.3 |
17.3 |
||||
| 英国 |
10.4 |
16.0 |
23.5 |
||||
| 德意志 |
8.3 |
12.7 |
19.9 |
||||
| 表2:欧洲列强GDP(1840~1880) |
|
||||||
| |
1840 |
1860 |
1880 |
|
|||
| 俄国 |
170 |
178 |
224 |
|
|||
| 法国 |
302 |
365 |
464 |
|
|||
| 英国 |
394 |
558 |
680 |
|
|||
| 德意志 |
267 |
354 |
443 |
|
|||
A.俄国生产能力明显领先于列强 B.法国农业经济拖累了工业发展
C.经济数据是大国崛起唯一指标 D.英法的大国地位遭遇严重挑战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历次革命与改革的共同主题是
| A.反对封建主义 | B.反对外国列强 |
| C.救亡图存 | D.发展资本主义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是在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 B.隋唐时期 |
| C.南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反映老子的观点并具有积极意义的论述是
| A.“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在上个世纪50—80年代的东欧和西欧虽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成效和结果却是两重天,导致这种结果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出现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
| B.美国和苏联对西欧和东欧产生了绝然不同的政治影响 |
| C.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体制优劣明显 |
| D.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真正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中最根本的是()
| A.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 |
| B.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
| C.没有从发展的辨证角度分析问题 |
| D.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