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一份某国电报称:“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的内部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和集体精神的任何一项有力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这段电报
A.推动中苏关系的全面发展 | B.导致美苏关系的迅速恶化 |
C.成为冷战政策的理论开端 | D.实现英美两国的外交联合 |
“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他的身体虽然是柔弱的,但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比100艘英国军舰更有力量。”材料中的“他”应当是指
A.克伦威尔 | B.凯末尔 | C.甘地 | D.恩格斯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段描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A.学在民间 B.有教无类 C.仁爱 D.因材施教
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亩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这说明
①康熙善于学习和创新②康熙尊重汉族文化传统
③“尊孔”有利于清朝统治④康熙注重加强民族团结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4 | D.①②③④ |
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