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电视和互联网是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传播媒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林乐知(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诸人创《万国公报》,属中土人士为译述,旬月一发刊,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破除文人之结习,于报界一新其面目。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时务报》、《湘学报》等……攘臂发抒,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
——胡汉民《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1909年)
材料二 1987年,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开展了规模宏大的“首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截至1987年7月,中国电视观众人数已达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6%。1978年中国还只有8千万电视观众,此后平均每年增加6.1千万。……1987年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超过1亿台。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占全国总户数的47.8%,而在1978年仅为2%。经常看电视的观众约占78%,电视观众接触电视的频率也高于广播和报纸。
——郭镇之《新时期中国电视的十年》
材料三 下图:通过使用互联网可以起到的政治作用
——郭良《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
说明:该报告于2005年7月7日在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发布,五个调查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以前中国报业的变化情况。进入20世纪,中国通俗性报刊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最早提出“电视”名称和发明机械扫描电视的分别是哪国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科技角度分析这十年间中国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3)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这一媒介和报刊、电视相比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互联网在当今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秦始皇)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三: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以上材料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主张实行制,材料二主张实行制(每空1分)
(2)结合课文分析材料一中主张的制度有何作用和弊端。
(3)结合课文分析材料二中主张的制度有何作用和弊端。
(4)材料三中秦始皇赞成哪一种主张?对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斗争。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末,胡佛的最后一次竞选演说
材料三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009年2月1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为世界经济的龙头,当时西欧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
(2)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为胡佛的担忧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为直接解决材料一所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胡佛的竞选对手们实施了怎样的“变革”和“新政”?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温家宝总理强调道德的国际背景及道德的具体内涵。
(28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二:(西班牙所属)美洲年均金银出口额,1500-1545年为300万皮亚斯特(计量单位), 1600-1700年为1600万皮亚斯特……300年间增长了11倍。整个殖民地时期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榨取了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
材料三:自美洲发现以来,一直到现今,其银矿出产物的市场,都在逐渐扩大。第一,欧洲市场已逐渐扩大。……新大陆的白银看来就是以这种方式成为旧大陆两端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把世界各相隔遥远地区联络起来的,大体上也以白银的买卖为媒介。——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变化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潮流,明政府是如何应对的?(考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等方面作答)有何启示?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4—178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禁令,不准技师、机器出境,对私带图纸“闯关”者,判刑1年,罚款500英磅。”……1790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专利法案,联邦专利委员会开始运转。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英格兰的穷工匠起了活思想。塞缪尔·施莱特和约翰·施莱特穷兄弟俩,把最前沿的纺纱技术装进大脑,飘洋过海来到美利坚。美国人洛维尔出访英国也不空手,顺手牵羊偷回尖端织布技术。
——节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
材料三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要飞的蛋蛋
——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颁布禁令的原因。结合时代背景说明美国通过专利法案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该公司的特点和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地位。
(3)依据材料三,指出俄国急需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并分析它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初渡江,颇有重典,……命(李善长)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明史·刑法志》
太祖平武昌,即议律令,……十二月书成。凡为令一百四十五条,律二百八十五条。
——《明史·李善长传》
材料二
材料三 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
材料四前苏联、新中国、旧中国法律体系构成比较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对明朝产生的影响。
(2)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两部法典相同之处,并说明它们实施的结果及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罗马法与近代西方国家法典的关系,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法制建设的态度。要飞的蛋蛋
(4)根据材料四,分析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