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⑴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
⑵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
⑶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
⑷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金融危机是货币诞生以生造成的经济现象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今中外的各种政权采取了许多理财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著作里写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所说的金融管制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这一做法的核心实质是什么?简要指出此次金融管制措施的结果及其主要原因。
材料二中国危敞,百数不举,其本尤患于之财,然生财有道,在善理之。理财之道无他,善用锐行而已,以国家银行为理财之母,纸币听其发行,公债付其销售,以操全国金融之高之多寡而调剂,一切统焉,国家之四库托焉,收支者付银行,其有不足,亦惟银行是资。
——康有为《理财救国论》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理财之道的实质。
材料三 1792年,雅克·卢在上国民公会请愿书中写道:“当一个阶级可以不受惩罚地使另一个阶级挨饿时,自由就是虚幻。当富人可以利用囤积垄断操纵其同胞的生死大权时,平等也是虚幻的。当反革命日益操纵物价而3/4的公民无力购买时,共和国同样是虚幻的。”国民公会认真分析形势后于9月5日通过决议,“将恐怖提上日程”。
——《现今法兰西灾难的缘由》
(3)依据材料三,概括法国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恐怖政策”在经济方面的核心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材料四撒切尔夫人任首相对,针对英国的“病症”和滞胀经济……紧缩货币政策,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她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黄安年《当年世界五十年》
(4)依据材料四,概括撒切尔夫人医治“病症”的主要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三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材料五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戊戌变法推行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川幕府承袭了丰臣秀吉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强制农民以户为单位,把他们直接控制在幕府或大名的统治之下。农民必须永远附着于土地,土地不得买卖或转让……
—— 朱寰 :《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各地农村里,称作土田的肥沃土地,都在富人手上;留在穷人手里的,只有收成不好的下田。……至于连下田都已丧失了的人家,只能去做佃户;依附在有钱地主的下面,耕种田地。佃户种出来的米,一起都要缴纳地主。……在上述的情况下,既有了田连阡陌的人,也就有贫无立锥之地的人。……
—— 日本小说《世事见闻录》
材料三尾西西大海道村的喜兵卫为例,在1829年(文政12年),只拥有土地124,466石,但由于经营生产条纹布的手工工场和染房,并从事贩卖布匹和棉纱的商业活动,他很快就发财致富了。1839年(天保9年),他已拥有土地364,622石;1865年(元治2年),增加到576,356石……,他已成为村内最大地主。
—— 伊文成 :《明治维新史》
材料四 日本开国以后日益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经济上,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进口商品以工业品为主,棉纱、棉布、食糖等如潮水般涌入日本,这使日本来就十分薄弱的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人民版中学历史课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五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1)根据上述材料,该研究者认为日本政府在德川幕府统治前期、明治维新前夕、明治维新时期的土地状况分别是什么?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结合19世纪日本的经济、政治状况,说明推动日本土地制度出现变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3)结合所学,探究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土地制度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4)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我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过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材料二 明太祖与奏章: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请完成: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3)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4)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