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A.地方享有自治权 | B.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
C.地方形成了割据势力 | D.封建专制主义加强 |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
A.秦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宋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官的正副职)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牵制的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史实是
A.知州“三岁一易” | B.另设三衙、枢密使 |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
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中,与此想法直接相关的是
A.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B.在地方设节度使 |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 D.派文臣任知州 |
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表明
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 |
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
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封驳审议的权力 |
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