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紫色洋葱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它的叶分为两种: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层层包裹

形成鳞茎,富含营养物质。下面以洋葱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1)若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所用的实验材料是     。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使用的试剂是____。分离色素依据的实验原理是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所用的最佳材料是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3)若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常用的理想材料为        ,该材料优于其他部位的原因是           
(4)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所用的理想材料为____,简要写出操作流程       
(5)在“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盐酸,它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____(相同、不同)。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探究将有油渍、汗渍、血渍的衣物洗净的办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病毒,外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内有两条RNA。图1-2-8为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图1-2-8
(1)图中的3表示病毒正在浸入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细胞内的是病毒的____________。
(2)4~5的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在6~8的过程中,6中的腺嘌呤与8的____________互补配对。
(3)图中淋巴细胞指的是__________细胞,该细胞的死亡,使患者丧失了__________免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
(4)HIV有Ⅰ、Ⅱ两种类型,其中HIV-Ⅰ型又分为A、B、C、D、E、F、G7个亚型。HIV-Ⅰ型的基因组共有6个基因和数个调节基因。其中4个主要基因的变异率分别为:pol3%,ltr5%,gag6%,env22%。有研究指出HIV有100种不同的形态,有20%的遗传物质因人而异。众多HIV变异株是目前研制HIV疫苗的主要障碍。HIV众多变异类型的形成是____________的结果,这种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以及植物无土栽培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请分析:
  (1)用于组织培养的培养液和无土栽培时所用的营养液相比,前者( )
  A.必须含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B.必须含有机物
  C.不一定含有植物激素  D.浓度必须小于细胞液浓度
  (2)组织培养技术不能直接用于( )
  A.快速繁殖  B.培育无病毒植株  C.植物产品的工厂化生产  D.培育抗病毒植株
  (3)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植物体时,不可能发生的是(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染色体分离
  (4)Mg是植物体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矿质元素,某同学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设计以下实验来验证是植物的必需元素.

  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进行培养,对照组容器内只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①进行无土栽培过程中,要不断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他能得出实验结论吗?为什么?请提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

如图为某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该细胞中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 ]________和[ ]________等.能实现基因表达的细胞器有[ ]________等.
  (2)甘油、胆固醇等脂溶性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优先进入细胞,这最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密切关系( )

A.载体的存在使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双层磷脂分子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C.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甘油、胆固醇等物质进入细胞
D.糖被能特异性地识别甘油、胆固醇等物质

  (3)从分子水平看,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细胞的差异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与植物细胞相比较,该细胞主要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2006年新华网郑州5月2日电(记者林嵬)转基因抗虫棉,就是通过生物技术,把一种细菌的遗传物质(DNA)片段转移到棉花里,让棉铃虫一吃就死,具有抗虫性状的棉花。下图表示从苏云金杆菌分离出来的杀虫晶体蛋白质基因(简称Bt基因)及形成转基因抗虫植物的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供体细胞的DNA中直接分离基因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获得Bt基因后,在连接到运载体上时,常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最常用的运载体是质粒,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
(3)科学家最初做抗虫棉试验时,虽然检测出棉的植株中含有Bt基因,但棉铃虫并没有被杀死,说明Bt基因还不能在高等植物中________。后来科学家对Bt基因作了适当的修饰,这种对Bt基因所作的修饰发生在__________部位。
(4)欲快速培育大量该抗虫新品种,应采用的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氮元素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在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界中各种含氮物质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和新陈代谢实现氮元素的循环,维持自然环境中的氮平衡。
图Ⅰ是自然界中氮循环以及有机物在生物体内代谢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微生物在氮循环中有重要作用,例如生活在大豆根部的根瘤菌能参与图Ⅰ中的哪一过程?(填序号);根瘤菌之所以能进行固氮作用,其根本原因是它具有独特的固氮基因,大豆细胞基因与根瘤菌的固氮菌基因相比,大豆细胞基因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2)参与②③过程的微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是
(3)如果细胞内[H]的含量增多,而ATP的含量减少,则很可能是控制合成催化有氧呼吸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4)人以农作物为食时,人体内的赖氨酸只有通过图Ⅰ中的哪一过程获得?(填序号),为什么?
图Ⅱ是黄色短杆菌合成赖氨酸的途径,当赖氨酸和苏氨酸都积累过量时,细胞内便难以再积累大量的赖氨酸,这属于调节。据图Ⅱ,请你利用现有知识,设计一个大量积累赖氨酸的方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