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①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注:①纲纪:古代公府及州郡主簿。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为府长流参军署:部署,布置 |
B.禁断淫祠淫:过分,过度 |
C.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推:推求,推断 |
D.复欲推其贷粟贷:借入或借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的一组是
①民吏肃然,奸盗止息 ②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④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⑤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⑥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A.①③④⑤ | B.②③④⑥ | C.①②④⑥ | D.②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 |
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 |
C.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
D.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在帮助百姓渡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
⑵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
翻译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上》)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话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唐才子传》《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上》)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
B.据此,是交构之渐构:构:陷,陷害。 |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物:世间所有事物。 |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寤:睡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B.①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C.①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D.①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
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的判断。 |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得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太子迟之迟:认为……晚了 |
B.终已不顾顾:顾惜 |
C.比诸侯之列比:并,列 |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
下列句中划线的字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慕大王之威顷之未发
B、又前而为歌曰夜缒而出
C、燕王拜送于庭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荆轲有所待失其所与,不知
A、夫晋,何厌之有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敢以烦执事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翻译下列句子。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 (荆轲)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根据下面的要求,断句并翻译。
祖辈传承下来的名言,我们信手拈来,用起来得心应手。有一些名言,原意被误解了,而且一直在误解、误用。比如孔子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年来被理解为“老百姓只可以被统治和支使,不可以让他们懂知识、有文化”。这样的翻译和理解与孔孟之道“有教无类”的宗旨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我们理解时把句读搞错了, “句读”理顺了,意思也就明确了,请结合“有教无类”的宗旨,重新思考该句的“句读”及句意。
(1)断句:民 可 使 由 之,不 可 使 知 之(用“/”断句)
(2)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 过:责备 |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 |
C.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 |
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来之,则安之 |
C.丘也闻有国有家者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⑤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