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何可求,从吾所好”。“饭蔬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
材料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下,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摘自《论语·颜渊》
材料三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他在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材料四 法家的这些原则为秦统治者所采纳时,其效能显示了出来。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贯无情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其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则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以上材料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 孔子学院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1年,全球已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l所的速度增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上述主张产生的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学说为什么在其生前没有被普遍接受?根据材料三,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教义”的原因所在。
(4)结合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说明其为什么能被秦统治者所采纳?其实践效果如何?为什么说“儒家学说则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学院在全球广泛开设的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三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观念?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材料及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列颠财产每日都处于危险状态之中:我们的人每日都可受到侮辱;我们的君主已经在他所派的代表律劳卑身上受到侮辱;我们的产业可能被瘫痪;我们的税收可能每年遭受四百至五百万英磅的损失。(因此,备忘录提呈人)以最迫切的心情呈请不列颠政府施展保护(英商的)威力,(我们认为)如果直接和中国最高政府接触,将会比通过广州那批低级官吏之迂回而又腐化的中介更有效得多。
材料二史学家黄仁宇说:在西方与中国针锋相对前夕,清朝已未战先衰。史学家戴逸认为:“中国社会已落后于西方,但历史经常被迷雾笼罩着。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只有岁月推移,迷雾消散,矛盾激化,百孔千疮才逐渐暴露”。
材料三《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目录。。。。。。
前言后鸦片战争时代,别扭的姿态和梦中的自慰。。。
大英与大清,不是冤家不碰头
维多利亚女王VS道光皇帝
英国对中国:单相思很久了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仁宇和戴逸的观点有何共同点?这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有何关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如何满足其“单相思”的。

今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请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近代史上,欧洲各国有众多的思想者一直在为实现欧洲统一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然而,直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血流成河的惨剧之后,欧洲人才痛定思痛,开始脚踏实地,向欧洲统一迈进。
——2002年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
材料三 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一一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注: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一一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先贤们倡导欧洲统一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要达到什么目的?结合材料三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述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
(4)有人认为世纪之交的欧洲是发展与动荡并存,请举史实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材料四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材料五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2分)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