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浸透着改革先行者“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政治勇气,更见证着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就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为什么就要坚持“改革不停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7---201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位(GDP)增速、二三产业比
注: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机构对2014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的预测,美国预计增长2.5%,西欧国家预计增长1.5%,日本预计增长1.5%,巴西、俄罗斯预计分别增长3%和2.9%。
材料二:2014年7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我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加快推进改革,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要发挥好财政金融资源效力,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
(2)联系材料二,分析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提要求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6分)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做好文化工作,必须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并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
材料二: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应积极发挥作用,坚持诚信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利义兼顾。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理解。
(2)联系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企业应利义兼顾的认识。
改革就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实践,是民族复兴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政治民主是保障。有观点指出,在“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同时也要“把权利放出笼子”。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把权力关进笼子”和“把权利放出笼子”两者之间的关系?10分
材料二:2014年4月,我省某校高二(1)班组织开展了“我的青春·梦想与祖国同行”班会活动。其中,学生甲对青春·梦想、对祖国说出了如下的心里话: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匆匆数十载。’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人生怎样才有价值?才更为“华丽”?70后正忘我前行,80后敢勇挑重担,90后的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为国家书写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做一个追梦人吧,坚定理想、放飞梦想,在广阔的蓝天下翱翔,即便有闪电雷鸣,我们也能对自己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沉淀自己、不断提升自我吧,珍惜现在才能把握未来,多年以后,我们能说我们是最强音。
(2)结合生活与哲学知识,思考并回答甲同学所说的心里话体现了哪些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材料一:我国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及财政支出比重(2013年度)
注:2013年全国税收总收入为12.9万亿元。截止2013年底,全国各级政府共计负债20.6万亿元。
材料二:下图为拉弗曲线,该曲线大体上解释了税收收入与税率的关系。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一中概括我国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用数据予以证明。
(2)为解决地方债务的问题,国家某课题组为政府提交了三套方案。
方案A:提高税率,增加税收种类。方案B:厉行节约,严格控制新债。
方案C:加印钞票,减少民生支出。
在上述三个方案中选择两个不恰当的方案,并运用材料二的信息以及经济生活知识,分别说明实施这两个方案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