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地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 )
| A.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 B.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
| C.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 D.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
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 )
| A.拿破仑战争 | B.普法战争 |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
|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
某同学在研究一战爆发的有关史实时找到了以下因素。下列各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
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
⑤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②→④→①→③→⑤→⑥ |
| C.④→①→②→⑤→③→⑥ | D.①→④→③→②→⑤→⑥ |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 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 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
|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
|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
|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
|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
| C.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
|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