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
|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
|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
|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
|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
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许多人提出质疑:“他们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这里的“另一个小孩”是指( )
| A.捷克斯洛伐克 | B.奥地利 |
| C.波兰 | D.苏联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 )
|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
| B.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
| C.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 |
| 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
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绥靖政策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
| B.都具有中立自保的性质 |
| C.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
| D.都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 |
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这种结局( )
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
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1939年的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 )
| A.吞并奥地利 | B.灭亡法国 |
| C.进攻波兰 | D.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