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说文,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为什么和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
王呈伟
盯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这个名字,我在想中国是否很需要这个奖项,这的确是一个文化大国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以强劲的态势引发世界瞩目,凭借各项经济指标屡屡对世人的眼球造成冲击的时候,文学是不应该处在一个沉寂的角落而悄然无声。
相比于文坛的寂寞,民族音乐的旋律曾多次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肯尼迪艺术中心,让世人领略了东方音乐的神韵;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和滚滚“韩流”,国产影视并不寂寞,电影人睁眼看世界的目光和向世界大奖不断冲刺的努力显示出电影人的执著和思考,虽说还不能捧得奥斯卡金像奖,但渗入浓浓的中国元素的华语片获奖也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非凡影响力。这些都是值得文学创作者们深刻反思和借鉴的。
当电影人和音乐人在世界舞台上都挤到前排的时刻,我们的文学却一直缺席世界大奖而成为文学工作者们心中永远的痛。有些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现状开始大放厥词也着实让我们惶恐不安,一是我们确实缺乏足够的审视自身的勇气,二是我们的思维似乎和“诺奖”正渐行渐远。
我们真的不能只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层面上来评价作品了。倘使我们有唐诗的高度,有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的文采精华,不拿“诺奖”我们也有足够的民族底气;倘使我们有宋词的广度,即使在饮水处也有人歌唱柳永词,与“诺奖”失之交臂我们也可大气地付之一哂;倘使我们有曹雪芹这样的作家的视角和笔力,即便一生清贫也清高,纵使不得“诺奖”也会让后人高山仰止。笔者担心的是时下的作家可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度?
文学必须按照它自身运行的规律去发展和完善,它首要解决自身发展中带来的问题,这个领域里有很多事等着文艺工作者们去做,而且迫在眉睫。就文学系统本身来讲,还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圈内的论资排辈现象还相当严重;而掌握话语权的文学杂志应该抓住机遇焕发新的生机,新时期文学崛起时大型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收获》、《当代》、《十月》和《花城》)须有清源注入,还应发挥新的引领作用。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还须弘扬真正的文艺批评,如果潜规则多了,文艺圈就烂了。应该让那些诠释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作品早一点脱颖而出,让人世间的悲悯被激活,良知被唤醒,信念升华为时代风貌。
另外,人们受网络思路的影响太重,浏览、剪贴、链接成为时人阅读的常态,速度是上去了,可思维的深度比以前是变浅了,居然堂而皇之地衍生出“浅阅读”一说,而且有人还专门宣扬“浅阅读”的优势,一味地随俗罢了。其实只有深度阅读才会生成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思想元素,只有深度阅读才有解构人类社会乱象的智慧,只有深度阅读才有超越于民族和地域之上的人类共享的思想风华!若只用“浅阅读”生成的作品到纯文学的殿堂里去亮相角逐,估计未交锋就已“失了东风一半”。再加上娱乐风气盛行的误导,作品偏失了人性的剖析,这样的作品岂不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温总理站在民族的高度上对大学师生们的殷殷期待:“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我们民族才有希望。”这里“仰望星空”的人就应该是那些肩负历史使命,关注民族的发展未来,并用一生不懈地追寻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就目前的文学现状来讲,期待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也不失为一种仰望星空的智慧和勇气。
(本文有删改)根据文意,下列对“浅阅读”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由于“浅阅读”的衍生盛行,导致浏览、剪贴、链接成为时人阅读的常态,网络思路严重影响人们的阅读质量。 |
B.“浅阅读”追求阅读的速度,轻视阅读的思维深度,并且被堂而皇之地宣扬,这其实是一种随俗心态的反映。 |
C.“浅阅读”之风的流行,不利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也不利于培育超越民族和地域之上的人类共享的思想。 |
D.在“浅阅读”环境中生成的文学作品,是无法跻身世界纯文学的殿堂的,从而也导致了中国文学的悄然无息。 |
E.“浅阅读”的文化氛围,必然助长文学娱乐化之风,进而误导文学创作,使文学作品出现人性剖析的偏失。不属于“中国文学不应在世界悄然无声”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 |
B.我国强劲的发展态势引起世界瞩目。 |
C.民族音乐、国产电影跻身世界舞台。 |
D.中国的文学作品远离了诺贝尔奖。 |
本文谈的是中国文学和诺贝尔奖渐行渐远,为什么要写到民族音乐和国产电影?
通观全文,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渐行渐远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黑石礁
陈丹晨
傍晚,我站在黑石礁。海水,轻轻地拍打着岩石,像是充满着恋情的爱抚。
黑石礁,是真正的黑色的,有的几乎像煤一样还带有光泽,她似乎缺少一般海滨所特有的风韵。
黄昏时分容易使人产生对白日的依恋。此刻坐在礁石上,听着海水的呜咽,我又想起了她带有深情的感叹:“真的,我现在有一种愈来愈浓的怀旧情绪……”
她兴奋地叙述这几年找到的、重新恢复了联系的中学时代的老同学的情况:有的当了大学党委书记,有的成了全国著名的科学家,有的成了高级工程师、外科主治大夫、大学副教授,有的当了记者、中学老师、机关干部。她还谈到了当年走出校门不久,就在抗美援朝的空战中壮烈牺牲的那位老同学,我们都熟悉他,还谈起了他的音容笑貌;她也谈到在“浩劫”中被迫害致疯、跳海自杀的那位女同学……
三十多年没有见了,她一直就在黑石礁的附近工作、生活。当想方设法找到我时,她已认不出我来了,我却一眼就叫出她的名字。当年,她是班上最矮小也是衣着最朴素清苦的一个,扎着两条小辫,带着一副眼镜。我在她的面前,总觉得像小弟弟似的幼稚无知。如今,她微微有点发胖,但还是矮小的个子,带着眼镜,像个大姐姐关切地问这问那。我们互相急迫地提出了许许多多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还没有说上两句,就被另一个问题打断了。要说的,要问的太多了。往事,就像醇厚芬芳的陈酒,使人兴奋、神往,哪怕其中也有不少苦涩的味道。
但当她讲到自己时,尽管她是平静的、满足的,我却感到意外和困惑。1948年,她还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就参加了地下党组织。她还曾被派到烟草公司去当女工,从事工人运动,怪不得我总觉得她老练沉着。但这一点不妨碍她对同学的热情,不影响一个女孩子的天真活泼。那个时候的革命者与凡人是一样的,是有血有肉的,真诚而富有人情味的;当然对于革命的狂热和向往却是常人不易理解的。所以刚解放,她就只身北上,来到这个黑石礁所在的著名城市里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她长期做党委、纪律检查部门的秘书;因为革命需要,她又上了四年工科大学,当了三年技术员;后来还是工作需要,她又继续做秘书、行政工作;同样因为革命需要,还当过七年农民,做过一年工人。她没有发明创造,也没有惊人的业绩,只会勤勤恳恳埋首工作。现在,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官职,没有技术职称;她没有政治历史问题,也没有出身反动家庭问题,更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这次凋整工资时,也没有按大学生待遇,只升了一级。过去多次调整工资时,或是她让掉了,或是别人把她忘掉了,现在她还只是拿十九级的工资。她有很老的资历,也有大学的学历,但没有许多老同学那样富有色彩的荣耀和地位。她后悔吗?不,一点不。她不平吗?不,一点不。当我看到她叙述别人时的喜悦神态,讲到自己时的平静声调,恍惚一个扎着小辫、带着眼镜、矮小的姑娘形象又在我的眼前浮现。那是多么纯朴天真的人啊!
那天晚上,我和她的一家小聚。她的爱人总是憨厚地笑着劝我喝酒吃菜,他在市级机关里做研究工作。她的儿子、媳妇、女儿和未来的女婿轮流向我敬酒、给我夹菜,欢迎我这个从远方突然来临的陌生人。他们中有当工人的,有做团委工作的,有当兵的,一个个都像他们的母亲一样单纯、热情。我多么希望他们的未来不再重尝“文革”那种艰辛和坎坷,将有更多的自己的思考和创造;但是我也希望他们能经历这大海的淘洗和搏击,因而更加坚强和有生命力。
黑石礁冷清清地矗立在褐色的水浪中。在愈来愈浓重的夜雾中,她黑色的身影显得坚毅、沉着。她是平凡的,她不搔首弄姿。她纯朴,甚至带着一点钝拙。她默默地送走和海水一样流逝了的一天。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对黑石礁进行了描写,有何用意?
“她”谈到中学时代的老同学的情况和谈到自己的情况时态度有何不同?作者对此有何评价?
怎样理解“往事,就像醇厚芬芳的陈酒,使人兴奋、神往,哪怕其中也有不少苦涩的味道”?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从赵本山的《不差钱》说起
王蒙
事实上,赵本山已经成了近年央视春晚的台柱子之一。他以大众化、尤其是农民化的语言、做派、幽默与“狡黠”,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鞭挞不正之风,追求诚实纯朴与人心深处的古道热肠,引起观众的普遍欢呼。2009年春节晚会上他带着两个徒弟表演的小品《不差钱》,更凸现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功夫,弘扬了东北地区“二人转”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进入主流文艺生活、进入城市舞台的酸甜苦辣,以及相互整合交流的大趋势。尽管我知道在知识精英中不无对于小品与大众文艺的白眼,但人们已经无法不正视这个赵本山“现象”的意味深长,即以地道的东北土腔土调攀登央视文艺殿堂的连续成功。
赵本山将本来在某些人包括我本人心目中未必能登大雅之堂的喜剧小品提高到了骄人的水准。正像金庸为武侠小说、张艺谋为大制作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树立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标杆一样。
同时我们并不满足,我们有更高的与更多方面的期待。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文化的普及、热闹与和谐,我们还需要文化的巅峰、文化的巨人、文化的前瞻。我们期待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新果实。我们不但需要有模仿秀的天才,更需要提供原型、新型的创造者、发明者,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文化宗师。我们希望得到笑料,更希望笑的背后有洞见式的深邃。我们追求群众的喜闻乐见,我们还期盼对于群众的振聋发聩或者春风化雨或者洗涤启迪。我们需要思想、需要艺术、需要想象力,需要应对挑战的勇气与本领,需要全面小康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树一帜的也是汲取了一切精神营养的哲学、伦理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苗头与思考,需要正视历史也正视现实,能够为今天的、乃至于明天的读者观众解惑释疑、能够带领读者观众探索真理消化真理的作家艺术家学者。我们需要大众化,也需要化大众,就是说,我们期待全面的文化的繁荣与振兴,期待人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期待文化艺术巨匠的新人辈出,我们期待今天的文化艺术发展能够无愧于前人,同样也不会害怕后人的审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经预言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现如今的文化生活格局,比较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大大的丰富多彩了。我们当然会重视普及,重视民族民间,重视工厂农村连队,同时我们也必然会重视专家学者,重视大学与科研机构,叫做重视大众也重视小众,重视大众与小众沟通与互补。以2009年春节文艺活动为例,在央视春晚的同时,各种媒体文艺部门与文艺团体也分别组织了不同的春节文艺献礼。它们同样不乏精彩,同样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与切磋。我相信这样的共识会推动我们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大提高。下列关于赵本山及其小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赵本山已经成为央视春晚的台柱子之一,他的小品以农民化的风格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赢得广大观众的普遍欢迎。 |
B.小品《不差钱》充分展现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功夫,弘扬了东北地区“二人转”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的酸甜苦辣。 |
C.知识精英群体中不少人对小品这种文艺形式持不屑态度,但因为赵本山以地道的东北土腔土调连续进入央视文艺殿堂,他们不得不不正视赵本山“现象”。 |
D.正像金庸为武侠小说、张艺谋为大制作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树立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标杆一样,赵本山将喜剧小品提高到了骄人的水准。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赵本山的小品成功登上大雅之堂,引发了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更多更深的思考,引发了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繁荣和向更高品位迈进的期待。 |
B.我们的文化更需要的是提供原型、新型的创造者、发明者,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文化宗师,同时也需要那些有模仿秀的天才。 |
C.我们的文化需要得到笑料,更需要笑的背后有洞见式的深邃;我们艺术作品要追求群众的喜闻乐见,还需要对于群众的洗涤启迪。 |
D.我们重视普及,重视民族民间,重视工厂农村连队,同时重视专家学者,重视大学与科研机构;只要既重视大众也重视小众,大众与小众就必然能够沟通与互补。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民化的语言做派、幽默与“狡黠”,适合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鞭挞不正之风。 |
B.我们期待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新果实指的就是我们更需要的文化的巅峰、文化的巨人、文化的前瞻。 |
C.独树一帜的也是汲取了一切精神营养的哲学、伦理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苗头的出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
D.2009年春节各种媒体文艺部门与文艺团体分别组织的不同的春节文艺献礼与2009年央视春晚一样不乏精彩。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6分)
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干干净净的傅雷
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就像一棵毛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厚憨,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从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9月2日夜,曾给他们的亲人留下一封仅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介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痛切的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苟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娣留下一块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间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同情的遗憾。要送人或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丧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有才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做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傅雷家中搜出他小姨子寄存的两件小物品,这两件物品被当成了反党的罪证,夫妇二人有口难辩,申诉无门,只得愤而自杀。 |
B.傅雷死前没有忘记为保姆周菊娣将来的生活作安排,说明他的细致周到,说明他是个心里善良,重情义、关心下层劳动者的人。 |
C.傅雷认为自己的罪责主要有三宗:家里搜出两件反党的物证;培养出一个叛徒儿子傅聪;自己是来自旧社会的渣滓。 |
D.作者把傅雷夫妇比作露珠,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纯洁高尚的人格,突出傅雷夫妇的崇高人格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E.文章反复写到傅雷夫妇死前的从容和镇定,说明傅雷夫妇之死实属被逼无奈,这种清醒的死更增强了事件的悲剧色彩。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傅雷“干干净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文章第二段写傅雷夫妇的外表气质和夫妻恩爱有什么任用?(6分)
对于傅雷面对政治迫害选择离开人世的做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探究。(8分)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赵局长的酸菜
唐宏建
①某局赵局长从邻县调来不久,由于他平易近人、忠厚朴实、慷慨大方,很多同事、乡镇财政所所长都成了他的朋友。赵局长酒量不小,东家喝一场、西家吃一顿的事儿也就与日俱增了。一喝多了,赵局长就反复地说:“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也不是官职,是朋友!”闻者无不点头称是,感慨系之。
②一日,客人们来到赵局长家,赵夫人端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酸菜猪肉炖粉条。赵局长挥舞着筷子豪爽地号召:“来来来,尝尝我家的酸菜!”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夹菜品尝,争先恐后地评价:“嘿!这酸菜,真够味!”“又脆又爽,这才叫酸菜!”赵局长异常兴奋地说:“不瞒你们,我家的酸菜,在我们县堪称一绝!到我家吃饭的,不管是县长,还是同事,都是奔我家酸菜来的。你们跟我来……”他领着大家来到厨房。“这口缸能装五百斤菜。我每年都腌两大缸,可结果呢一一大伙儿连吃带拿,过了春节就空了。根本不够!”大家拍拍缸,望望里面的酸菜,惊叹不已。回到座位,有人问这酸菜是怎么腌的。赵夫人谦逊地笑笑:“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跟别人的腌法都一样。酸菜这东西,一家一个味儿。”“对对对!一家一个味儿,学是学不来的。”
③酒足饭饱后,每人得到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有两棵酸菜。大家提着塑料袋,如获至宝,连声道谢。有的还说:“让我老伴儿也开开眼,找找差距!”
④很快,赵局长家的酸菜在县里出了名,到他家尝酸菜的人越来越多一一有县级领导,有兄弟科局领导……。大家点酸菜、品酸菜、赞酸菜、论酸菜,眉飞色舞,其乐无穷。赵局长则又说起那句话:“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什么?……”开始,客人走时,赵局长都要主动送两棵酸菜:后来送一棵;再后来只对极要好或极重要的人物才赠送;最后.即使客人主动索要,赵局长也只能惭愧地拍大腿说:“今年腌少了,明天秋天,我腌上三大缸,包你吃个够!”
⑤第二年秋天,赵局长果真买了一口大缸,并用三天的时间选来一拖拉机上好的白菜。老两口废寝忘食地择菜、洗菜、搬菜、腌菜,忙了整整两天。当他们艰难地把三大石头分别压好后,顿感腰酸腿软。赵局长瘫坐在椅子上,自言自语地说:“这回够了一一这些馋小子!”他眼前浮现出一副副吃酸菜、要酸菜、提着酸菜喜不自禁的面孔一一他笑了。
⑥酸菜腌好了,但来吃酸菜的人却明显减少。春节快到了,三缸酸菜还剩两缸半。赵局长犯疑了,多次用挑剔的心理和老伴儿共同鉴定品评,结果都是:这十几年来腌得最好的酸菜,无论色泽还是味道。
⑦这一天,新任局长李云志来做客。他是赵局长在任时的副局长一一赵局长十二月份办理了退休手续。赵局长格外高兴,特意做了酸菜炒肉、酸菜猪肉粉条,还有酸菜心拌白糖一一这是李云志最喜欢的菜。李云志边吃酸菜边赞美,称这是酸菜中的极品,建议创办一个赵氏酸菜公司,并说为适应生意火爆的局面,等到开业那天自己要送一台最好的点钞机。赵局长遇到知音,欣喜万分,自然多喝了几杯。他紧紧拉着李云志的手说:“人生在世……”李云志听了颇有同感,他是赵局长一手提拔的。
⑧临走时。赵夫人用两个塑料袋装了六棵酸菜,送给李云志。李云志受宠若惊,连声说:“今年你的酸菜元与伦比!我得向大伙儿宣传宣传,小心你家的酸菜不够吃!”“没问题!哈哈哈……”
⑨赵局长摇摇晃晃地送李云志到街口,看着李云志在路灯下渐渐走远,心里好舒坦。他已经好久没有这么痛快地喝酒了。就在他要转身回家时,却突然停住不动了,关切地睁大了眼睛一一他看见李云志向路边暗处走去。怎么,喝多了?要吐还是……只见李云志停下来,用力一抬手,两个塑料袋准确地落进了路边的垃圾箱,同时发出了“噗”的一声,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清晰而又沉闷。
(选自《小小说》)“酸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析。
小说第⑤段详细地描写了赵局长老两口腌制酸菜的过程,这有何用意?请联系全文加以解说。
小说的结尾写道,李云志扔酸菜的声音“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清晰而又沉闷”,请结合全文赏析这句话。
“人生在世……”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你认为它们在文中的含意相同吗?请说明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