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核心是农民工市民化。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低于土地城市化,户籍城市化又低于人口城市化。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但是城市户籍人口只有35%;在城市购房的农民工不足1%;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仅为18.2%、29.8%、38.4%和11.3%;约20%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
让农民工获得市民待遇,这既是平等人权的诉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政治命题,又是经济命题。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探索,破解这一命题。广东中山在全国首先实施“积分制入户”以来,共给予7165名流动人口积分入户中山资格,有16809名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入读公办中小学;浙江湖州农民工公积金制度已覆盖全市非公企业75%,还允许农民工租赁住房提取公积金;江苏实施“最大方”的异地高考政策,从2013年起,凡在江苏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并有完整的普通高中3年学习经历的外省学生,均可报名参加江苏高考……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农民工市民化为什么既是政治命题,又是经济命题?
(2)请你运用所学《思想政治》知识,为我国政府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建言献策。
(3)文化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切入途径之一。某中学高三学生就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状况开展问卷调查,请为调查设计两个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7月10日至11日,以“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为主题的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州市召开。两岸有关方面围绕促进新能源产业合作、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三项议题展开探讨。会议认为,面对今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两岸应把握重要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通过全面扩大和深化经济合作,加强文化和教育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共同提升两岸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进两岸民众福祉和同胞感情,维护和扩大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材料二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回顾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秉持先易后难,务实推进的理念,秉持诚心与善意,国共两党和两岸各界有识之士通过不懈努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横亘两岸间数十年的棘手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两岸交流合作成果不断惠及两岸同胞,必将促使人们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从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辟更为宽广的道路。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两岸加强新兴产业合作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分析其蕴涵的哲学道理。
(3)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加强两岸经贸文化与合作的政治意义。
材料: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桂、滇、黔、川、渝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温家宝总理亲临云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明确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各项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要保障粮油、肉类、蔬菜等的市场供应,防止价格大幅波动。
云南旱灾地区政府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整合各自优势资源,互助互补,抗旱救灾。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各级政府是如何搞好抗旱救灾工作的?
(2)结合材料,运用主要矛盾、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分析各级党委政府所采取的抗旱救灾工作的各项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中部某地区城乡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人数统计表
注:在过去的十多年,该地区年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 5%;财政支出中,社保支出的比例年均增长2%。
材料二:2009年我国在320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中央财政安排了30亿元。对东、中、西部试点省份,给予不同比例的补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迈出了历史性步伐,将使亿万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
材料三: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1)材料一表明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哲学意义?
(3)结合材料三,用政治常识分析党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下表为某市5年来城乡居民生活变化情况
注:恩格尔系数高于60%是绝对贫困;60%-50%是温饱;50%-40%是小康;40%-20%是富裕。
(1)说明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说明,上述变化对该市生产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邓小平说:“我们国家也是多党,但是,中国的其他党,是在承认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下面,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