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电影《致青春》让人思念青春,更珍惜现在的拥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或曾拥有过青春,那时的喜悦或忧伤、拥有或失去、甘愿或悔恨,都是难忘的。下列对“致青春”话题理解正确的是
①每个人对青春的绵绵回忆都具有主观特性
②对青春的回忆与反思能指导我们正确前行
③只有与该电影人物同时代的观众才会产生共鸣
④《致青春》是对一定时代青年人生活的艺术再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性及相互关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爱迪生试制白纸灯泡,失败了1200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爱迪生则说:“我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从爱迪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①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②意识能动作用比物质决定作用更重要
③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④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人们过去普遍认为,健康就是不生病或者体格健壮,后来又认识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了“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①每一次认识都是有限的,但人类认识前进的趋势是无限的
②认识的发展总是一个由正确认识代替错误认识的过程
③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④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在平面内,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平行直线b;在空间,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和谬误是一对矛盾
C.真理有时不是客观的 D.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水平认识就不同

萱草,俗名黄花菜。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花作为观赏植物“无一可取,植此同于种菜,为口腹计则可耳。至云对此可以忘优,佩此可以宜男,则千万人试之,无一验者。书之不可尽信,类如此矣”。在李渔看来,书本上的观点
①其真理性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也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③是不可盲目相信的        ④是人们凭空杜撰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察月亮,表面不平坦的月亮呈现在伽利略眼前。今天探月卫星已经着陆月球表面,发现月球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人类正在为未来有效利用月球资源进行着不懈的科学探索。这说明实践是
①客观物质性的活动②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③知识的唯一来源④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