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千年一叹读韩愈
①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咏叹,还启迪我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又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②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因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他担任监察御史官爵时,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做潮州刺史。
③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④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鰐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为艰。但生性执著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⑤之二,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著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⑥这里必需说明的是,这是韩愈在任八个月内的政绩。不知是他的时运不济,还是唐宪宗余怒未消,也许是二者兼有之故吧,他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尽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做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⑦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⑧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了一句民俗谚语,有什么作用?
本文第三段写了许多其他的贬官者,作者有什么用意?
结合全文,说说韩愈一生有哪些成就。
文章第七段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经济陷入放热和控冷怪圈的原因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为什么“一放就热,一控就冷”,需要实事求是的探讨,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由于GDP中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消费经济不起稳定宏观经济的基础作用。投资与消费各自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就投资来看,在经济前景不明朗时,资金拥有者可以不进行投资,其觉得经济前景有利时,可能积极投资,投资行为具有不稳定性;而消费,虽然居民觉得经济前景可能趋于暗淡,但是饮食、教育、居住、交通、衣着、日用品等等消费,不可能大幅度收缩,因而,消费与投资相比,具有稳定性。但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中,投资的增长速度较快,消费的增长速度较低;GDP中投资率较高。GDP中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1993年时,为43.5%,后来下降到1999年的37.1%,2003年又上升到42.9%。自1983以来,GDP中资本形成率没有低于过35%。与韩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的数据比较,中国的GDP投资率高其15%,甚至到25%。显然,投资主导着经济增长,消费明显被压低了。投资主导,经济增长容易波动;消费薄弱,使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性差。
其次,政府行政性为主的调控方式,加剧了国民经济的“一放就热”和“一收就冷”。由于经济增长的投资主导性,使政府一看经济过冷,最容易扩张的是投资,就放松宏观调控,主要是放松信贷规模,放松对土地的审批管制,于是投资弹起,建材短缺,价格上升,煤电油运紧张,经济迅速过热;而一看经济过热,最容易被控制住的是投资,则收缩信贷规模,停止审批和供应土地,于是投资增速回落,建材供应过剩,价格下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缓解,甚至供大于求,经济速度下滑,趋于过冷。虽然经济学家们也看到经济过冷时,消费不足方面的问题,也想了许多办法,力图拉起消费,实际上很难拉动。消费决定于在GDP中的分配比率,而分配率决定于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而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又决定于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个体工商户及微型和中小企业(行情论坛)发展、政府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等等。因此,短期内政府没有什么刺激和拉起消费的有效办法。
再次,虽然强调科学发展和全国一盘棋,实事求是地讲,中央政府讲宏观调控,地方政府谋一方发展,形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使经济波动更加剧烈。不考虑出于政绩的GDP增长目标,地方政府由于财政支出的压力,特别是保发工资和养人的压力,加上城市建设、就业等需要,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而物价是不是稳定,又是全国性的指标。中央政府为了保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往往对地方政府主导、鼓励和促进的投资热进行干预,进行行政性的调控。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中央政府应当用利率等经济手段干预经济,使其趋于稳定运行。当然,经济越来越市场化,中央政府应当越来越多地利用经济手段来调控经济(比如,在调控房地产投资过热中,用提高交易税的办法,就很有效)。于是,中央感觉热,加强调控,经济快速回落;地方感觉冷,开始反映,并越来越强烈,迫于压力,中央政府各部门又放松行政主导性的调控,于是投资速增,经济又迅速过热。
(节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周天勇文)下列对中国经济陷入放热和控冷怪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GDP中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投资不稳和消费薄弱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
B.政府以行政手段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使得国民经济的“一放就热”和“一收就冷”的状况加剧。 |
C.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两者的博弈不利于全国一盘棋的和谐局面,让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
D.相对薄弱的消费经济、政府行政管制主导的调控方式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调控和发展方面的博弈都成为妨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因素。 |
材料2、3段论述的关键词是“投资”与“消费”。下列关于“投资”与“消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
B.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消费明显被压低因而处于弱势。 |
C.相对而言,政府控制投资较易,而拉动消费较难。 |
D.中国应尽量少用行政手段调控投资,而多用经济手段调控消费。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GDP投资率高于韩国和日本15%,甚至25%。这可以让我们感到投资主导经济发展的隐忧。 |
B.控制信贷规模和对土地的审批管制将产生连锁反应,从而主导经济的冷热。 |
C.无须采用其他手段,调整交易税,就可以有效调控房地产投资过热。 |
D.一般而言,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的提高会让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鲁迅”的“现在价值”(节选)
钱理群
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 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另外还有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 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二十世纪) 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泽东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思想文化现象: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学界,轮番走过各式各样的“主义”的鼓吹者,而且几乎是毫无例外地要以“批判鲁迅”为自己开路。这样的情况,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我读韩国朋友的鲁迅研究论著,也多少感觉到这样的意味。“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这一方面。下面对“相互照射的镜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具有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的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的世界性。 |
B.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因此思想家、文学家们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 |
C.思想家、文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 |
D.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 |
以下说法不属于作者要讨论“鲁迅”的“现在价值”的原因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中国的问题是 “割裂了传统”,主张“回归儒家”。 |
B.有人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主张“走英美的路”。 |
C.中国文坛学界“批判鲁迅”的社会思潮在21 世纪初仍在继续。 |
D.作者打算这些年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及鲁迅思想、文学,传扬鲁迅精神方面。 |
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相互影响性和平行性是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世界性的两种表现形态;作者侧重阐述了“平行性”,以说明“鲁迅”。 |
B.第三段提到日本的竹内,是为了证明他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既能阐释鲁迅,也能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
C.第四段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两种思潮,一方面说明并突出了“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一方面说明了“鲁迅”的价值。 |
D.文章的结尾,作者又针对性地提出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问题,从一个大的的背景下来认识“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并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当去年考古学家们在葡萄牙南部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一块写有2500年前的语言的大石板时,他们简直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在这块棱角分明的泛黄的石板上刻着一些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它们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这种被称为“西南文字”的语言目前已经绝迹。亲历挖掘工作的里斯本大学讲师阿米尔卡•格拉说:“我们几乎要鼓掌欢呼了。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
2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译被认为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的书面语言的“西南文字”和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伊特路里亚语。这块石板上刻有86个字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目前已经发现了约90块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但大多已经不完整。这些石板几乎全部出土自邻近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其中一些文字看上去歪歪扭扭,还有一些像交叉的木棍。其中一个像是数字“4”,还有一个就像一个蝴蝶结。它们都是被认真刻在石板上的。整篇文字笔迹连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念法应当是从右到左。
人们最早试图破译这种文字是在18世纪。当时一位天主教徒所管辖的教区包括了这一地区,当地不断出土的碎片引起了这位主教的兴趣。
拥有约3500名居民的阿尔莫多瓦镇位于西南文字的中心地区。两年前,该镇修建了一座博物馆,馆中陈列了20多块刻有文字的石板。尽管随着新石板的不断出土,研究人员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依据,但当他们深入到这段他们知之甚少的历史时期还是遇到重重困难。勒芬大学西南文字研究专家皮埃尔•斯威格斯说,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也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斯威格斯说:“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斯威格斯说,西南文字是几种无人知晓的古代语言之一。它为理论竞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逐渐达成一项共识是,这些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多数专家认为,它们是由一个名叫塔特西安斯部落的人创造的,这些人当时在这些地区开采金属——这附近有欧洲最大的铜矿——但几个世纪后他们便消失了。一些科学家提出,创造这些文字的人是另一个罗马帝国之前的部落,可能是科尼奥部落,甚至可能是迁徙到此地的凯尔特人。
破译工作的另一个难题是这些字迹并不标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改编自腓尼基语或希腊语字母,因为它们沿袭了其中的一些书写习惯。然而,它们却又打破了这些规律,创造了新的规律。
专家们已经确认了代表15个音节的符号,包括7个辅音字母和5个元音字母。
(《参考消息》2009.3.2)下列关于“西南文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南文字”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是伊比利亚半岛一种最古老的书面语言。 |
B.“西南文字”和伊特路里亚语是200多年来世界尚未破译的两种古老的语言。 |
C.考古学家在葡萄牙南部发掘的刻有86个字符的“西南文字”大石板是目前发现的字符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
D.“西南文字”这种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一共由15个音节符号构成,其中辅音字母7个,元音字母5个。 |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破译‘西南文字’遇到重重困难”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对2500年前的这一段历史知之甚少,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几乎一无所知。 |
B.“西南文字” 被认真地刻在石板上,文字笔迹连续,歪歪扭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书写从右到左。 |
C.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破译工作缺少必要的参照物。 |
D.“西南文字”字迹并不标准,至今仍属于一种无人知晓的古代语言。 |
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目前发现的约90块刻有“西南文字”的石板几乎全部出土自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 |
B.创造“西南文字”的人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塔特西安斯部落,或者是罗马帝国之前的部落,可能是科尼奥部落,甚至可能是迁徙到此地的凯尔特人。 |
C.最早破译“西南文字”的人是18世纪的一位天主教徒,当时他所管辖的教区出土了不少刻有“西南文字”的石头碎片。 |
D.“西南文字”字形不标准,因为长期以来它在沿袭自身的一些书写习惯的同时创造了新的规律。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一一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
与Scripps研究所主要依据无人驾驶飞机收集的数据,再加上地面和卫星的观测数据等手段不同。在过去3年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对不同气候区多条冰川表面雪样或雪坑样进行了采集,同时,获得了时间跨度不同的7支冰芯。
该项研究表明,冰芯记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含量有了显著增长,这在全球变暖、冰川持续退缩的背景下,显示了人类活动使黑碳加速排放,对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危害显著。黑碳是农作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雾、家用煤炉的烟和机动车尾气中的一种活性成分,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潜在温室气体。一旦黑碳降落在喜马拉雅冰川,它们就会使冰雪的颜色变暗,从而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使其温度升高。
“喜马拉雅山脉自东向西雪冰中黑碳的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表明来自南亚的排放物很难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而是随印度季风自东向西传输进入青藏高原。”科研人徐柏青说。夏季,其高昂的地势阻挡了印度季风深入北上,使印度洋暖湿气流只能大部分停留在南亚的东北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南一隅。但是,青藏高原上的强烈对流如一个巨大吸盘将气流中的物质输送到高层大气。通常在冬季,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青藏高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但积雪中较高的黑碳含量可能会使情形发生变化。
从青藏高原冰川雪坑及表面雪样品分析结果看,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的平均含量已高于北极地区。现在,青藏高原的消融季节来得早,持续时间也较长。
另外一个还象表明:冰芯中黑碳含量呈现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徐柏青分析:“这种季节变化特征与冬春季节南亚爆发的棕色云有关。温室气体和大气棕色云团的综合作用是过去50年中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监测发现,棕色云层是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组成的,成分主要是黑碳、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和矿物颗粒。 科学家指出,这种云团对气候变暖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云团中的粉尘可以吸收阳光,从而导致大气变暖:另一方面,由于吸收和反射等作用,粉尘可以减少到达地表的阳光量,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徐柏青研究组发现,在冬春季节,随着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扩大,受棕色云影响更为显著,它加速了积雪和冰川的消融,可能引起区域水资源供给的季节分配变化。
( 《科学时报》2008—10—28有删改 )下列关于“黑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黑碳是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组成的大气棕色云团的主要成分之一 |
B.黑碳沉降在冰雪上,它会使冰雪颜色变暗,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从而加速 冰川融化。 |
C.黑碳是由农作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雾、家用煤炉的烟和机动车尾气中的活性成 分组成的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潜在温室气体。 |
D.黑碳既可以吸收阳光,导致大气变暖;也会反射阳光,减少到达地表的阳光量, |
从而降低地表温度。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的主要原因的说明,准确的一项是( )
A 青藏高原强烈的气流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吸附在青藏高原的
冰雪上。
B.人类活动造成黑碳含量过高,对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危害显著。
C.温室气体和大气棕色云团的综合作用
D.冬春季节,南亚爆发的棕色云团,影响更为显著。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美国Scripps研究所对青藏高原冰川融化的研究手段来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手段更为科学、真实、可靠,更有说服力。
B 在很多情况下,棕色云团与全球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交织在一起,正在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极大影响。
C 冬春季节,受温室气体和棕色云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消融季节来得早,持续时间也较长。这种状况很可能会引起区域水资源供给的季节分配变化。
D 研究发现,20年来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的含量明显增长,以现有的速度发展下去,若干年后,青藏高原的冰川将消融殆尽。
绿之赞
①光阴荏苒,绿色又向我走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于是又沉浸在绿色遐思之中了。
②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青春气息的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绿就像人的一生。
③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荫中,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的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旋着,带给我神思飘渺的遐想。
④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地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逐渐萧疏,秋天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么?每每在生命的最后气息,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和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美丽的。
⑤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松树媲美。争宠着雪的爱抚,好惬意,好洒脱。
⑥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霏霏细雨般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飘飘地,柔柔地;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面孔,给人间带来了多少温馨。
⑦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答:
2、作者认为“绿”具有怎样的品质和特点?
答:
3、第⑥段写春晨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一杯浓浓的醇酒”等,发挥你的想像力,想想春晨的绿还似什么?试写出一例。
答:
4、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赞美春天的,请你选一句赞美初春的,写下来。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