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画师洪野
施蛰存
①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真的好吗?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②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
③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他点点头,微笑道:“我懂得你的趣味了。”
④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都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这样地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
⑤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有一天,他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学校里来,一看见我,就授给我道:“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
⑥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高的价目,觉得不好意思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不要紧,你收了罢。我早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
⑦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
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
⑨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的死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矻矻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他就只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分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一个水上的浮沤,乍生乍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
(选自《施蛰存散文集》,有删改)
文章第①段写到“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第⑦说他后来“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请结合全文,分析他的“突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请概括画师洪野的性格特点?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着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绝望的生命飞向他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在那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得到任何别的东西。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于两 条道路的入口--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四处回荡;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无底深渊,从那里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满处蠕动,吐着舌箭。
老人仰望昊天,苦恼地失声喊着:"青春啊,回来!父亲哟,把我重新放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
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闪着幽光,那光亮游移明灭,瞬息即逝了。那是他轻抛浪掷的年华。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黑暗之中,那就是他自身的象征。他记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誉而归,无比快乐。
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双亲对他这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发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而作的祈祷。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看父母居住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儿泫然而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啊!"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个错误,眼下却还年青。他虔诚地感谢上苍,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还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尽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
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不要在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时只能是徒劳的了。
本文的主人公是(2分)

A.懊悔青春虚掷的老人。 B.依然振奋向前的老人。
C.犯过错误的年青人。 D.歧路徘徊的年青人。

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对前五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用时光倒流法,按老年、青年、童年的顺序,表现了一个年届花甲老人的追悔。
B.用倒叙手法,通过对年青时代生活道路选择的回忆,表现了一个六十岁老人的觉醒。
C.用倒叙手法,按老年、青年的顺序,表现了一个年届花甲的老人的苦恼和希望。
D.运用想象手法,通过一个年逾 古稀的老人的自悔自责,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怀念。

概括第六段的内容。(限15字以内)
.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6字)(4分)
.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A.回忆年少时,懊悔无休止。
B.人生多坎坷,知错仍可为。
C.人生两条路,抉择在自己。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结合第六段的作用,写出本文采用的写作方法及其好处(限45字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干涸的眼睛
[法]吉尔贝·塞斯布隆
亿万富翁猛一摔眼镜(近几年来他摔得最重的一次),金边眼镜摔了个粉碎。因为用力过猛,呼吸都显得急促起来。他按了按钮,响起了一个讨好的声音:
“先生,有什么吩咐?”
“告诉吉米,请普雷斯顿把眼科医生叫来,”亿万富翁说道,“戴了新眼镜,我仍然觉得不舒服,真叫人受不了……”
普雷斯顿飞快的带来了眼科医生和医生的两位同事,一辆满载着药品的货车尾随而到。三位大夫立即给亿万富翁作了检查,接着他们退到相隔较远的一间屋里,讨论最终的治疗措施。
最后,三人中胆子最大的出来讲话。他咕哝了一通谁也听不懂的术语后说:今后,任何眼镜,任何眼药水,任何外界的治疗手段,都对亿万富翁的眼睛不适用,当然也无法消除他的痛苦。解除痛苦的唯一药物,全靠他本人:只要他经常哭泣流泪,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哭出眼泪?”
对!只有这自然分泌物,这形成眼泪的无法人工合成的混合物,才能洗涤眼球,治好眼病。
“哭出眼泪!可怎样才会哭呢?”
专家们只好承认无能为力,普雷斯顿举起双臂,无可奈何。
“怎样才能使人哭泣呢?……普雷斯顿,去调查一下!”
整幢大楼的人都开始读书了。一批学识广博的人挑选了世界文学中最悲惨的作品;一群最易伤感掉泪的演员为亿万富翁读作品中最催人泪下的段落。他们声泪俱下,可他却无动于衷。演员们带着浸透泪水的手帕,灰溜溜的走了。亿万富翁老是抱怨眼睛痛。
人们特意为他上演了一些令人心碎的节目。他打量着这些化了妆的女演员,心中揣度着该出多少钱让她们来陪他乘车兜风、或是过周末。他已结过五次婚,是个老手,懂得不同的交往所需要的不同花费。
好不容易收集到最悲伤的电影来放给他看,可仍然是空忙一场。因为,他除了其他行业不算,还经营着一家电影制片厂。在给他放电影时,他不由自主的计算起拍摄电影所需的费用来了。放了一个半小时电影,他算了一个半小时。当然,在黑暗中,他的眼睛痛得更厉害了。怎么办?
看到亿万富翁紧缩双眉,普雷斯顿和其他人似乎感到了被扫地出门的威胁。他们决定重病用重药。于是,亿万富翁破天荒的第一次参观了城里最贫穷的几个区。他坐在世界上最长的卧车里(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心情十分愉快,大声的说:“真是景色非凡哪!你不觉得吗,普雷斯顿?”自然,要他从那装有空气过滤设备和空气调节设备的车上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治疗的方法也只能到此为止。眼睛依然干涸无泪。
事情发展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了。普雷斯顿想了整整一夜之后,终于在黎明时找到了一帖万无一失的药方。他下令把全国各地面目、身材都酷似亿万富翁的人都找来,运气还真不错,他找到的人中,有一个正患着一种非常痛苦的病,在一家肮脏不堪的医院里奄奄一息。普雷斯顿命人将病人抬到他主人的住所。他的主人每天都要在这垂死的人身边呆上片刻。亿万富翁看到自己(两人的面目非常相象)躺在床上,由于痛苦而脸部抽搐,浑身出汗,上气不接下气,双手没有一点血色,这可无论如何也受不了。他晃了晃脑袋,终于哭了,为自身而伤心掉泪……
就这样,每当他觉得眼睛痛时——不过,这种情况越来越少——只要他走到隔壁房间里,在病榻旁坐一会儿,就会伤心掉泪,眼睛顿时就不疼了。另一个“他”越是病痛难熬,他的眼痛越是消失得快。
不幸的是,那穷苦潦倒的病人受到了比以前好的治疗,在某一个晚上溜走了。而那个亿万富翁却不知怎么搞的,染上了一种什么病,卧床不起,受着同样的痛苦。病魔并没有放过他,他很快变成了一具丑陋的僵尸,只有两只眼睛依旧完好无恙。
(选自《外国著名短篇小说选读》,有删节)
作品取名“干涸的眼睛”有何深意?
亿万富翁参观最贫穷区,反而“心情十分愉快”,并大喊“景色非凡”。
(1)景色指什么?
(2)“愉快”反映着怎样的心态?
亿万富翁为何参观最贫穷区流不出泪,而看到面目、身材“酷似自己”的奄奄一息的病人却流了泪?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描写亿万富翁对“最悲惨的作品”、“令人心碎的节目”、“最悲伤的电影”都无动于衷的几段文字,善于心理勾画,于对比、夸张中展现讽刺色彩。
B.作品反复写亿万富翁“眼痛”有深刻寓意。“眼痛”才导致眼睛“干涸”。反复渲染才能表现主人公痼疾难治,只有等死。
C.作品以亿万富翁虽眼睛完好,却变成一具丑陋的僵尸收尾,与穷人病愈恰恰形成对照,反映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写作意图。
D.作品从贪婪占有的角度刻画亿万富翁个性,与世界文学画廊中的“悭吝人”泼留希金、葛朗台相比,同中有异。

E、作品情节流畅,“眼睛”贯串全篇。高潮安排于酷似的病人终于使亿万富翁流泪。结尾仍扣紧“眼睛”,使题旨深化,留有回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猫的新闻》
我们院子里有一只猫,是半年多以前邻居老刘在市场上从农民手里买回来的。它刚来时确实给久为鼠害所苦的各家带来了一阵兴奋,因为它忠于职守,日夜歼“敌”,且颇有“大公无私”精神,不论是主人家,还是邻居家,哪里有 鼠情,它就 出现在哪里,一时大扬神威,群鼠震慑。晚上,各家 顶棚上再也听不到老鼠 像开运动会似的喧闹奔腾的声音,可以安静 地休息;早起,院子里 也再听不到妇女们 报怨什么东西夜里遭老鼠咬坏了的唉叹了。
于是大家都十分重视甚至尊敬起那猫来,把它看成全院之“干城”,集体安全的“保障”。主人更觉得十分露脸和自豪。唯恐它被什么人窃走,都说要用绳子拴上,别让乱跑 ;全院五家人,谁家买了肉,都要切一点送给它,以示爱 护和慰劳;到它渐渐对普通肉有点吃厌了,主人就专门每天给它找羊肝,全院的人也尽力帮忙;甚至“走后门”,以保证它的“特需 供应”;在住的方面,赵家慷慨 献出个木箱,钱家立即“资助”了一条旧浴巾,弄了个十分绵软舒适的窝;主人怕它晚上冷,特地把木箱放在火炉旁边。总之,从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迅速提高看,它俨然成了院里的一位“特殊公民”。
谁知这猫在享受上种种“特殊待遇”后,对捕鼠慢慢地不那么认真了,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而至于成天游玩、睡觉之外,甚至与鼠类“和平共处”起来。一个时期在院里销声匿迹的鼠们,不知又从何处钻出,“重返家园”了。有一天,孙家扫房,发现床 下纸箱里老鼠生了一窝崽,便忙盖了提到院中,捉那猫放进去,满以为群鼠已是“瓮中之鳖”,猫 定会将其一举全歼。哪 料这猫入箱,尖叫一声便逃了出来,反而弄倒箱子,使几只小鼠绝处逢生。这件事震动了全院。是这猫对老鼠陌生了,不认得了,还是认为捕鼠现在已不属于它的职责了?
全体居民在失望之余,开始指责猫的缺点,对它发泄怨愤。其间也不乏关于对它进行“再教育”或干脆另捉一只新猫以代之的议论。早已退休在家的李大爷,对什么问题 都爱 以不容置疑的权威 口气 发评论。他说:“这事怨人,不怨猫…… ”
大家对他的话,瞪起了眼睛。
猫来到“我们的院子”,先后的不同表现是怎样的?
答:最初:

后来:

第二段从四个方面表现了猫享受特殊待遇、地位迅速提高。这四个方面可
以概括为:①保障安全;② ________;③ ________;④ 冬天保暖。借
此,小说表现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写法上,这篇小说有两处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小说这两处对比是:



下面对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写猫实际上是在写人,小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
的形象。
B.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反映的社会现象却十分沉重,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C.人们在失望之余,开始指责、怨恨,其实猫丝毫没有过错,因此人们的指
责、怨愤是不合乎情理的。
D.李大爷一语道破,他说“这事怨人,不怨猫”,的确,人在“这事”上,应

该承担完全的责任, 但是大家却对他的话瞪眼睛,表明大家精神上的不觉
醒。
E、最初鼠的横行十分猖狂,它们成群结队,喧闹奔腾,咬坏物品;最后又卷土
重来。小说中的“鼠”也可以理解为某一类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生命的本质
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熟悉的和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
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怎样艰难!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聚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上所有的词汇都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理解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的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舞蹈: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做事了。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就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我也以怜悯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辛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他蹦蹦跳跳舞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生命以这样欢乐的形式前行呢?
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期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第二段,作者说:“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对残疾夫妻有必要怜悯吗?试作分析。
答:

第五段,作者说:“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分析这个比喻的含义。
答:

第六段,作者说:“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答:(1)

(2)
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А、文章表现了作者的怜悯之情,从三十年前对小姑娘的怜悯,到现在对残疾人的怜悯,怜悯之情自始至终贯穿于全文。
B、文章先写作者对残疾人的怜悯,后写对他们的敬仰,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而这种写法没有用于对小姑娘的叙写上,是文章的自璧微瑕。
C、文章意在说明生命的本质。通过对残疾人、小姑娘的抒写,作者用极其形象的语言作了回答:“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
D、文章先写残疾人,后写小姑娘,最后再写对整个人类的遐思,由点及面,试图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去探寻生命的本质,结果弄巧成拙。
E、第六段所说的“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一是指残疾人,一是指小姑娘。文章由此生发开去,阐述了生命的本质意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
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
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儿子的墓地放一
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
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一位上了年纪
均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
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买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
盱,活着也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大直率,大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
(1)文中能表现“死了倒好,活着没意思”的句子是 (3分)
(2)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是 (3分)
.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 。(4分)
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
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4分)
这个道理是
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
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
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
想要表现的主题。
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

简练而丰富。
E.这篇小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