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文化”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话题一 文化产业发展
表:2011年我国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
产 业 |
产值增速 |
利润增速 |
能耗增速 |
|
传统产业(部分) |
金属加工 |
30.2% |
l9.2% |
18.0% |
钢铁 |
29.2% |
13.7% |
27.5% |
|
机械 |
39.9% |
11.5% |
17.5% |
|
文化产业(如出版、电影、动漫) |
79.5% |
49.0% |
1.1% |
注:我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截至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低于国际标准。
(1)上述表格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并根据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当前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经济意义。
话题二 文化道德素质
当前,受经济利益、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面对跌倒的老人无人敢扶,轧伤了的孩子无人敢救;做了好事反成肇事者,见义勇为反而走上被告席……但也应当看到,这只是社会的个别行为和少数现象。近来,无私救助溺水者的“最美女护士”、用双臂撑起坠楼男孩生命的四位“最美农民工”、为孩子教育而奉献青春的“最美乡村教师”、尽职尽孝的“最美母亲”……他们的行为激发了社会向善的力量,让生活变得温暖明亮。
(2)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青年学生应如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话题三 建设文化强国
这些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一般来说,只有当某一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时,这一产业才称得上是支柱产业,但2011年文化产业只占2.75。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议程之一就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结合话题三,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简要说明为什么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提出新农保试点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等原则。开展新农保试点是我国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说明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必要性。
2010年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至10月在中国上海举行,是至今世界博览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盛会。一个半世纪的积淀,世博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且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一,高举进步的旗帜。追求进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贯穿世博会整个发展进程的主旋律。第二,崇尚创新的精神。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不竭的源泉,也是世博会的灵魂。第三,坚持开放的道路。开放、兼容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加强交流与合作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第四,倡导和谐的理念。建立“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相近相亲”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不灭的理想。
材料中的“世博精神”财富蕴涵了哪些辩证法道理,请加以简要说明。
1951年,玉树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藏民族自治洲。近60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各族群众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为感受民族情怀,某校高一(1)班同学开展了“走进玉树”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品亲情:
“藏汉一家亲,同是中国人,有比奶茶还香浓的民族情。玉树不会倒,青海会常青……”这是65岁的仁措达丁对玉树灾区各民族团结协作抗震救灾的生动传唱。
(1)运用民族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玉树不会倒,青海会常青”?(6分)
心连心: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玉树强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提前结束访问回国,亲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同人民在一起!”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情牵玉树震区、心系灾区人民,第一时间部署这场营救生命、保障民生的艰巨斗争,或亲临一线指挥救灾,或部署各方力量投入抗震救灾战斗
(2)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人民在一起!”的思想,体现了政党知识中的哪些道理?(6分)
我践行:
今天党和政府已经全面启动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各项工作,强调要科学规划,确保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再用两年时间,把玉树州首府建成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青藏高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
(3)对“玉树”当代青年该做什么?(2分)
2010 年5月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闭幕。中美双方着重讨论了中美双边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进金融改革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战略对话取得26项具体成果,经济对话达成五方面重要内容。
但中美双方也都坦承“对话未能在每一个问题上达成一致”。
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取得共识与存在分歧的原因。(9分)
暴力拆迁,极端对抗;因拆暴富……针对“拆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国务院法制办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拟取代原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并于1月29日正式公开征求民意。征求意见稿用“搬迁”取代了“拆迁”,并规定只有因七种“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才能征收房屋;只有90%以上被征收人同意,方可进行危旧房改造……
新条例无论从名称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有利于实现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同频共振”。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在拆迁问题上如何实现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同频共振”?(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