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 )
|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 B.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
| C.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弊端 |
| D.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这反映出()
|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 C.居住及租地权 | D.“门户开放”政策 |
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 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
| C.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 D.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
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
|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