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B.土地革命的开展 |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中国传统文化有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选官制度是()
| A.宗法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据《史记》记载,秦朝在地方“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监还可称为“监公”,或称为监御史、监郡御史、郡监等。监御史的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即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秦朝的监御史()
| A.和郡守、郡尉相互牵制 |
| B.掌握地方的行政事务 |
| C.充分体现了人民的监督权 |
| D.由皇帝任命,直接向皇帝负责 |
有史家认为,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纺织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
| A.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
| B.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 C.《说文解字》中关于纺织业的字 |
| D.《史记》中关于纺织业的记载 |
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 “王”字。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下列对甲骨文“王” 字的书写所反映的政治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殷王的统治至高无上 | B.早期国家已经出现政治集权 |
| C.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 A.“周公……立七十一国” |
|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
| 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
|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