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兵力分布情况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
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
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
太平洋
37个
师团
10个
师团
7个
师团
37个
师团
15个
师团
111万
多人
不到10.9
万人

材料二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这样吗?”
材料三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620亿美元
5000多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材料四 抗战中,四川(含重庆)先后接纳和安置了国民政府和各类机关约57个,迁川工矿企业约700家,高校48所,随行人员近4万人,至于难民多得无法统计;当时四川人口约7000万,八年抗战共征兵近300万人,为全国各省之冠!据国民政府的统计,抗战中川军伤亡人数为全国的2/10……八年抗战,国家总支出1.4万多亿元(法币),四川负担了1/3,还不包括四川抗日献金运动募捐的5亿。
《新华日报》发表《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盛赞四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材料五 我三大国因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三国决不会自身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日本亦将被逐出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    ——中美英《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材料六  2012年9月14日,中国国家图书馆经过整理,首次公布了一批馆藏古籍文献,这些历史文献中关于钓鱼岛的种种记载表明,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不容置疑。
(1)其中最重要的一本书《使琉球录》,是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陈侃是明嘉靖13年(也就是1534年)出使琉球(现日本冲绳县——摘编者注)册封的正使,副使为高澄。陈侃回国后著书《使琉球录》,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与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国官方文件。书中明确记载了“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国家图书馆研究员黄润华解释说:“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琉球人认为过了钓鱼岛列岛,到了古米山(又称姑米山,即现在冲绳的久米岛)后才算回到国家,而钓鱼岛则毫无疑问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日本最早记载钓鱼岛的文献是1785年日本仙台学者林子平所著《三国通览图说》,晚于《使琉球录》近两百年。
(2)历史上的中外地图、文献也证明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如:1863年,清朝绘制《大清壹统舆图》。1785年,日本林子平绘制《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1876年,日本陆军参谋局绘制《大日本全图》。1873年,日本出版《琉球诸岛全图》。1875年,日本出版《府县改正大日本全图》。1877年,日本出版《冲绳志》,其中绘有冲绳地图。1767年,法国人、耶稣会士蒋有仁绘制《坤舆全图》。1811年,英国出版《最新中国地图》。1877年,英国海军编《中国东南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著《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历史和归属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2012年9月16 日《华西都市报》第15版、18日第3版
材料七 有人认为,日本是一个十分势利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上一贯崇拜强者,蔑视弱者,采取“与强者为伍”的外交战略。当今中日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还不够强大,日本还不服中国。面对一个正在走向强大、又不够强大的中国,美日在对华政策上将拥有共同的利害,日本会倾向于“联合美国来牵制中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举一例)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役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该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4)结合材料四说明四川在抗战中的贡献。
(5)根据材料五,简要指出中、美、英三国制止日本侵略的具体目标。
(6)材料六中的两则材料都充分证明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两则材料相比,哪一则材料更具有说服力?为什么?
(7)根据材料七,如果说当今中日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还不够强大,日本还不服中国”,那么你认为我们要使日本右翼分子收敛其嚣张气焰的根本办法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
材料一 右图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的一幅照片。照片中的人背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我懂得三种行业,能讲三种语言,奋斗三载,家有三个孩子,三个月没有工作了,而我只想求得一个职业。”
(1)经济大危机中,资本主义各国都出现了严重的失业现象。假设你就是当年失业大军中的一员,说说你想怎样摆脱自己的困境?
材料二 经济大危机前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认为:“美国制度是个人奋斗的自由放任主义”,“如早有人要研究欧洲恢复延缓的原因,他就会发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管事过多”。“我国今后一百年往哪里走,关键在于恪守美国传统,而不是乱搞什么新花样。” 胡佛甚至还认为,由联邦政府出钱对个人给予直接救济是可耻的。
(2)面对失业问题,胡佛认为美国政府应该怎么做?你是否支持胡佛的主张?为什么?
材料三 1933年,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罗斯福宣称:“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这……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
(3)举例说明罗斯福是怎样解决失业问题的,并分析这种做法有哪些好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经说,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横渡太平洋,从美国驶抵中国通商口岸――-广州,与当地中国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并于次年5月返抵纽约。这是迄今所知中美两国之间的首次交往。随船而来的萧卫少校曾经有一则这样的手记:"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个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就是1784年8月28日。"
――――根据网站资料整理
材料二列强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如以1913年的指数为100'1918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为85.5'法国为29.6',德国货物几乎完全停止进口。
材料三 1912年,日本输华物质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海关银,而到了1919年,输华物质总额猛增到24000多万两海关银,美国也从1913年 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000多万两
(1)根据材料一,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最初来到中国时,中国政府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源何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一战期间,与欧洲国家相比,美国对华采取的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及其影响?
(3)二战期间,美国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但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结合相关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前景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赋税是以井田为单位征收的。在井田制下,每户土地都是百亩,所以每井所出的赋税和劳役都是一样的。
材料二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帮助齐桓公实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不同而分等级征赋。
材料三 公元前548年,楚国令尹(最高行政长官)子木在整顿楚国军赋时,推行“量入修赋”原则。具体做法是:登记全国土泽田地的具体情况,度量山林水泽的出产,分清丘陵高地,注明盐碱地、计算水淹地,测量了解肥沃土地上的井田等等,实际上就是根据不同土地具体情况及其产品种类和数量来划分征赋的标准。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阅后回答: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说明管仲的赋税政策与西周相比有何变化?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2)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二,引文中赋税政策存在着怎样的一致性?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新华网快讯:据美联社2009年2月11日报道,美国和俄罗斯的两颗通信卫星10日在太空相撞,产生了大量太空垃圾,可能会对国际空间站造成威胁。科技给人类带来了……
材料一《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一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展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又增加了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

材料四首先,我们将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使之更加节能。其次,我们将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将创造数百万工作岗位,这将是五十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第三,新政府计划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并进行节能改造,在教室里安装新电脑设备。
——2008年12月6日奥巴马发表讲话阐述经济振兴计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此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在动力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指出当时这种新能源的应用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4)材料四中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经济振兴计划” 与罗斯福新政所不同,你认为他更加关注的是什么?请分析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