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上述材料不能表明
A.经济、科技、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
B.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
D.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
史学家金冲及在谈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时认为,“民国”不只是换了一块招牌,更多的是它给民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指()
A.从传统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
B.从“臣民”到“国民”的自我认同 |
C.从“奴才”到“公仆”的变化 |
D.从君主立宪制到民国共和制 |
1920年上海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仅半年时间就赢利20万元。到1921年9月,上海有交易所70家,11月份又新增38家。时人说,报纸广告栏中,几日间有一交易所出现,十日间必有一信托公司成立。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B.实业救国理念深入人心 |
C.国民政府重视金融建设 | D.过度投机导致股市泡沫 |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 |
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
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
孙中山指出:“想要中国进步,不但是对于政治,主张要革命,就是对于学问,也主张要革命;要把全中国人几千年走错了的路,都来改正,所以主张学问和思想都要经过一番革命……从前主张革命的时候,人人都说是要‘造反’。说到学问思想上,要去推翻他,就是要把思想反过来。”可见,孙中山的革命观()
A.指的是通过激烈方式改朝换代 |
B.专门指国家政治制度上的改变 |
C.指在国家制度上终止君主的垄断 |
D.包含武力革命、思想文化革命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