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革命中,‘唤醒中国’既是一个革命目标,又是一个革命策略。作为国民革命中政治活动家和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唤醒中国’要求政治运动的至上性和中心地位。”“唤醒中国”的具体使命是
A.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 | 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 |
C.抗击日本侵略,保家卫国 | D.广泛发动群众,武装割据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下各项中与上述孔子观点不同的是
A.以德治民 | B.克己复礼 | C.政在爱民 | D.仁政治国 |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据此分析可知
A.口传史料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 B.历史史料可塑造历史人物 |
C.实物史料是真实的历史再现 | D.传统节日皆源于文字史料 |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 B.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 D.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用于对下列哪一思想的评价
A.中体西用思想 |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
C.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 | D.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B.工农运动的发展 |
C.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