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Ⅰ.某班级组织全班学生利用暑假开展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由基因B-b控制)的调查活动,具体调查结果见下列表格。请依据题意回答:

家庭类型




总计
婚配组合
□ ×○568
□×●4
■×○45
■×●3
620
男性子代
□403  ■18
□0■3
□25  ■4
□0 ■2
455
女性子代
○425  ● 0
○3 ●0
○26  ●5
○0 ●2
461

分别表示健康男女  ■●分别表示患病男女
(1)据图中调查结果分析,可推断此遗传病为      性遗传病,此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第Ⅰ组家庭的子代性状分离比并不是3:1,是因为其父母基因组成为                        
(3)通过调查与统计,此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在男性中发病率约为         %,在女性中发病率约为            %。
(4)测序结果表明,此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相比,其模板链中某段的GCG突变为GAG,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                          
(5)研究发现,致病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与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完全相同,但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细胞内能促进某种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据此推测,正常基因很可能是通过控制                                  从而控制人体性状的。
Ⅱ.2013年4月1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77例,其中16人已死亡,禽流感再度备受关注。医学界正在致力于研究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由于来源于小鼠体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不很理想。科学家决定采用基因敲除术将小鼠的 Ig 基因敲除,代之以人的 Ig 基因,然后用 H7N9 病毒去免疫小鼠,再经杂交瘤技术即可产生大量完全人源化抗体。下图是某科研机构的实验方案。请回答:

(1)此处基因敲除技术的受体细胞不是小鼠的受精卵,而是小鼠的         细胞,经技术处理后的该细胞,再重新植入小鼠脾脏中增殖。
(2)小鼠B淋巴细胞用B表示,小鼠骨髓瘤细胞用A表示,在培养液中,用灭活的动物病毒作促融剂,培养液中共有    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只考虑两两融合)
(3)第一次筛选是选出         型的细胞(用字母组合表示),筛选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抑制骨髓瘤细胞DNA的复制,而B细胞DNA复制虽不受影响,但增殖能力很有限,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借助B细胞DNA复制的途径,继续增殖。此种培养基称为                培养基。
(4)将能产生抗H7N9病毒的杂交瘤细胞在动物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其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相比,特有成分是             
(5)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制作成诊断盒,用于准确、快速诊断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者,这种诊断运用了             杂交技术。
(6)有人设想,能否利用经H7N9病毒免疫后小鼠效应T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大量生产单克隆干扰素,用于H7N9禽流感患者的有效治疗。你觉得该方法 
        (可行/不可行),因为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动物细胞工程的常用技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4)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a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此可知,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进化的原材料由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是否发生进化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均是24对,生物学家让它们分别进行杂交,得到杂种。然后在电镜下观察杂种一代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配对部位,结果如下:

杂交方式
染色体的配对部位
猩猩×黑猩猩
24对染色体中,不配对位点最多
猩猩×大猩猩
24对染色体中,不配对位点较多
黑猩猩×大猩猩
24对染色体中,不配对位点最少


据此分析,这三种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亲缘关系最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的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三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DDT浓度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在环境条件(DDT)“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中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中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为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中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中的另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实验二的分析,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果蝇群体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之________。(前、中、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某种群的3种基因型AA、Aa、aa初始个体数分别为400、500、100,现假定群体始终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请问F3群体中的3种基因型及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多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