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空1分共7分)、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者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鲈鱼的驯养:将从海洋中捕获的鲈鱼鱼苗在浮式海水网箱中饲养14 d,用普通饲料投喂,备用。
②饲料的配制: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普通饲料和加酶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烘干后储存。
③鲈鱼的饲养: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随机分组,放养于规格相同的浮式海水网箱中,放养密度为60尾/箱。给对照组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实验组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加酶饲料。
④称重并记录:投喂8周后,从每个网箱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重。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859.3%、947.2%。
⑤制备鲈鱼肠道中消化酶样品,并分别测定消化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表。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实验前的驯养是为了__________ 。
(2)步骤②中将配制好的饲料进行烘干要特别注意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 。
(3)步骤③中还应控制好的无关变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
(5)推测鲈鱼的食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
苹果的红果皮(A)和绿果皮(a)为一对相对性状,圆形果(R)对扁型果(r)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假若现有红圆、红扁、绿圆三个纯系品种,请设计一个培育绿色扁形果的杂交试验:
(1)选择杂交的两个亲本P1 、P2应是 和
(2)P1×P2F1,然后如何处理? 这样处理得到的后代表现型有 。
(3)能否直接从F2中选出所培育的品种?请说明理由。
在小麦中,抗锈病(T)对易患锈病(t)为显性,该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易倒伏(D)对抗倒伏(d)为显性,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纯种的抗病易倒伏品种和易病抗倒伏品种杂交,欲培育出既抗病又抗倒伏的高产品种,请分析回答:
(1)F1的表现型是,基因型是 。
(2)F2的可选育的数量大约占F2的
A.9/16 B.3/16 C.1/16 D.4/16
(3)抗倒伏又抗病的个体理想的基因型是。
(4)F2选种后,下一步该怎么育种
A.杂交 B.测交 C.自交D.回交
豌豆花腋生对顶生显性,受一对基因B、b控制,下列是几组杂交实验结果。
杂交组合 |
亲本表现型 |
后代 |
|
腋生 |
顶生 |
||
一 |
顶生×顶生 |
0 |
804 |
二 |
腋生×腋生 |
751 |
270 |
三 |
顶生×腋生 |
295 |
265 |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回答:
(1)豌豆花腋生和顶生是一对______________性状。
(2)组合二亲本的基本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组合三后代的腋生豌豆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_____。
(4)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称为。
玉米来源于5000多年前墨西哥的一种野生黍米,这种野生黍米经过人们数千年的培育,发展成为今天数百个品种的玉米。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野生黍米和玉米属于两个物种,玉米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____________、人工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在玉米培育过程中,发现一种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后代出现了小果穗的植株,说明获得的突变性状属于__________性状。
(2)研究发现玉米植株的性别受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性别 |
正常株(雌雄同株) |
雄株 |
雌株 |
基因型 |
A B |
aaB. |
A bb或aabb |
由于玉米的雄株和雌株在育种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尽快获得正常株、雄株、雌株三种表现型的纯合子,可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___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其过程为:首先采用__________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经培育即可获得所需的纯合子植株,得到的正常植株∶雄株∶雌株的比值为___________。
(10分)下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狼被捕杀,数量首先减少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若美洲狮的食物2/3来至鹿,1/3来至浣熊,则美洲狮的体重每增加3 kg,至少需要消耗青草______kg。
(3)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的生物在生态学上可称为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