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19分)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D.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译文:
(2)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译文:
(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B.植其杖而芸
C.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 D.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阅读下列文字后作答。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上文用哪些修辞表现出孔子的什么精神品质?请简要叙述。
答:




2.文中加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结合浮云的特点具体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答:


下列句子中的多义词“而”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语气助词,不译)
B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而后”连用,然后)
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却”)

下列句子中的多义词“而”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相当于“以”,用来,介词)
B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C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D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表顺接,不译)

下列句子中的多义词“而”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表并列,不译)
C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并列,并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