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各小题(12分)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请”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B.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C.因跪请秦王 | D.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怿,高兴。 |
B.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为,演奏。 |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窃,偷偷地。 |
D.相如顾召赵御史顾,回头。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秦御史前 | B.左右欲刃相如 | C.而相如廷叱之 | D.相如张目叱之 |
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是为了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结构完整。 |
B.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 |
C.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所起的作用。 |
D.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澄虽不能从,然重其忠亮。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廞。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恚曰:“别驾狂邪,诳言我醉!”因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廞遂得免。
澄之奔败也,欲将舒东下,舒曰:“舒为万里纪纲,不能匡正,令使君奔亡,不忍渡江。”乃留屯沌口,采稆湖泽以自给。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谢。舒曰:“卿饥,所以食牛耳,余肉可共啖之。”世以此服其弘量。
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
王敦召为参军,转从事中郎。敦谋为逆,舒谏不从,使守武昌。高官督护缪坦尝请武昌城西地为营,太守乐凯言于敦曰:“百姓久买此地,种菜自赡,不宜夺之。”敦大怒曰:“王处仲①不来江湖,当有武昌地不,而人云是我地邪!”凯惧,不敢言。舒曰:“公听舒一言。”敦曰:“平子②以卿病狂,故掐鼻灸眉头,旧疢③复发邪!”舒曰:“古之狂也直。昔尧立诽谤之木,舜置敢谏之鼓,然后事无枉纵。公为胜尧、舜邪?乃逆折舒,使不得言。何与古人相远!”敦曰:“卿欲何言?”舒曰:“缪坦可谓小人,疑误视听夺人私地以强陵弱晏子称君曰其可臣献其否以成其可是以舒等不敢不言。”敦即使还地众咸壮之敦重舒公亮,给赐转丰,数诣其家,表为梁州刺史。(选自晋书·卷四十三·列传十三》,有删节)
【注】①处仲:王敦的字。②平子:王澄的字。③疢(chèn):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重其忠亮重:敬重 |
B.事觉,来谢谢:感谢 |
C.种菜自赡赡:供养 |
D.以强陵弱陵:欺压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宗庾廞尝因酒忤澄因遣掐其鼻 |
B.汝辈何敢妄动卿欲何言 |
C.乃留屯沌口乃逆折舒 |
D.舜置敢谏之鼓古之狂也直 |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B.古之狂也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C.太守乐凯言于敦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D.卿欲何言渺渺兮予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舒年幼时拜师求学,学习的时间不长,但粗略懂得了为人治学的要旨;乡里人和宗族人都认为他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
B.郭舒认为,自己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导致使君王澄失败而逃,于是以不忍渡江为由,谢绝了王澄带自己东下的要求。 |
C.郭舒在王澄的手下曾先后担任领军校尉、别驾、顺阳太守;后来又受到王敦的征召,历任参军、从事中郎及梁州刺史等职。 |
D.王敦的手下强占了武昌百姓的菜地,引起百姓的不满,后来王敦让手下退还了土地,人们知道原委后,都称赞郭舒为人豪壮。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疑 误 视 听 夺 人 私 地 以 强 陵 弱 晏 子 称 君 曰 其 可 臣 献 其 否 以 成 其 可 是 以 舒 等 不 敢 不 言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2)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
下面一段文字是出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请用“/”将其断句。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上述文字可以概括为一个成语
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32分,选择题每题3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 |
C.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 |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 |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C.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
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马之千里者 | B.学于余 |
C.不拘于时 |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下面句子对课文《师说》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
B.作者将那些童子之师和“传其道解其惑者”形成对比,认为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
C.第二段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师这一现象,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
文言文翻译。(9分,每题3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阅读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圯上老人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解释文中加点字
衣:下:
履:后:
异: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②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翻译: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
②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