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
| C.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
毛泽东指出:“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A.新中国成立 |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
|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D.“文化大革命”爆发 |
图是我国某一时期政府发布的一个公告,它最早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 B.中华民国初年 |
| C.五四运动时期 | D.北伐战争时期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
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
|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 |
|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
|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
鲁迅说:“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当神魔小说盛行的对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下列作品符合该时期的有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