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片放逐法于公元前487年左右付诸实施,第一次遭受放逐的人士即为前雅典僭主庇希特拉图的亲戚希帕克斯。据考古资料统计,40余年间(公元前487年~前443年),雅典共有11人遭到放逐,他们绝大多数是贵族或名人,其中有阿里斯蒂底斯、狄密斯托克利以及被选为十将军之一的希罗多德等。这说明陶片放逐法
| A.成为一些政客打击政敌的工具 |
| B.体现了雅典法律具有“法不阿贵”的精神 |
| C.成为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统治的武器 |
| D.保证了多数公民掌权之下政治决策的科学性 |
钱穆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表明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
| 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 |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直到近代,浙江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 A.宗法传统的影响 | B.封建政府的提倡 | C.小农经济的稳定 | D.儒家思想的流传 |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曾经在日记
中写道:“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
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
由此判断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战争的性质 | 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 |
| 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 | D.民族主义立场 |
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7月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调整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政策 |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根本性认识 |
| C.放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 D.首次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因素是
| A.北伐战争的胜利 | B.抗日战争的胜利 |
| C.红军长征的胜利 | D.解放战争的胜利 |